2018年6月29日《衢州晚报》:校园话剧,演绎一座城市的“文艺范”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8-06-29浏览量:881

《衢州晚报》:http://qzrb.qz828.com/qzwb/html/2018-06/29/content_2297031.htm

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耿真

6月24日下午,中国儒学馆三楼报告厅内人来人往,由衢州学院话剧社带来的一场以“衢州有礼,话剧行礼”为主题的汇报演出正在这里开演。

距离演出开场还有不到10分钟,一名学生焦急地告诉话剧社指导老师马丽敏,第一幕剧《大宗南渡》的开场音效有些问题。“音效有问题就找相关剧务作调整,不要找我。到这个时候,舞台应该完全掌控在你们手中了。”马丽敏的语速飞快,虽然嘴上说着“不管事”,但她还是转身走向设备控制室。

校园话剧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和思考

狭窄的设备控制室内挤满了学生,他们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执行导演、剧本编辑、灯光师、音控师……他们只能透过观众席后面的小窗口,关注着舞台上的动向。这个场景,让马丽敏觉得似曾相识。

去年6月,同样是在中国儒学馆三楼报告厅,衢州学院话剧社上演了《孟母三迁》《霸王别姬》《曾子杀猪》《少年中国》《颜回传》5场国学小剧,观众们的反响热烈。

“中国的话剧本身就起源于校园,但现在校园话剧大多都只是不断地排演几部‘经典’,如《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无人生还》之类的,原创相对较少。”马丽敏深知,经典戏有它不可取代的经典之处,是作为入门和启蒙的必然途径。“我们衢州也有自己的经典话剧。”

舞台上,第一幕剧《大宗南渡》已经拉开帷幕。2012年首演的话剧《大宗南渡》生动地再现了800多年前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及孔门族长携孔氏大宗扈跸南渡、寓居衢州的悲壮历史。而当大一大二的学生站上舞台,他们对这段历史话剧的演绎,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既然有经典,自然也会有创新。《重门》《女德与同谋》就是两幕原创剧。《女德与同谋》根据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中文专业的大二学生戚淑姣是这幕剧的编剧之一。“古代女子为了遵守女德,也就是三从四德,过于忍让,过于屈从,从而异化自我,扼杀他人,反而从弱者演化为那时吃人礼教的同谋了。”戚淑姣解释剧名由来时头头是道,但去年下半年,她拿出的第一版剧本直接就被马丽敏“枪毙”了,“这根本不像一个话剧,没有任何现代启示。”

“校园话剧的生命力还是在于其创新和思考。”在指导学生时,马丽敏秉持着这一观点。“修改的过程真的可以用‘痛苦’来形容,因为你写下的台词,演员会演绎出什么的效果,你根本无法预料。”几位编剧一次次磨合,直到正式演出的前一天,还在改戏。“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探求话剧的现实意义,所以明年还会推出《女德与同谋2》。”

走出校园,展示一座城市的“文艺范”

“以前觉得话剧就是在大城市里才能生存下去的小众文化。”28岁的市民周陈�在大学时喜欢上话剧,每年必去乌镇话剧节。回衢州工作后,她也曾一度为衢州没有话剧场感到遗憾,“但今天,我在自己家门口就感受到很好的看剧氛围。”

在马丽敏看来,校园话剧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也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比如杭州有很多校园话剧社,正在以戏剧的力量,改变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提升城市的文艺气质。

“那你首先得在校园里延续下去,有源源不断的作品诞生,才能有走出校园的底气。”话剧社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热情和专注,还需要一个足够包容度的环境和行政的支持。马丽敏表示,衢州学院团委的支持对于话剧社尤为重要。

在演出前半个月,马丽敏带领着大半个话剧社的学生,前往浙江师范大学,观看阿西剧社的表演。“在接触真正成熟的校园话剧社后,学生才能意识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办衢州学院话剧社之初,马丽敏就希望这个平台能做出一些对大学精神甚至社会文化有意义的事,“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优秀的人才,而且不久后,也会有文化艺术中心。让话剧走出校园,来展示衢城的‘文艺范’。”当话剧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时,马丽敏说未来可期。

衢州学院学生演绎的《大宗南渡》有着独特的韵味。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