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衢州日报》:十年助学 爱在延续 衢州学院志愿者结对寒门学子收获惊喜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量:432

《衢州日报》:http://qzrb.qz828.com/qzwb/html/2018-10/19/content_2324154.htm

衢州学院志愿者结对寒门学子收获惊喜 如今又有新鲜血液加入,助学接力棒继续传递

记者 周芸 文/摄

王诗语有一本笔记本,记录着她和同学每次为灵灵做家教的事宜。10月13日,她将这本家教联系本交给了学妹。从这周开始,学妹将接替她成为灵灵的家教老师。学妹翻开家教联系本,上面记录着每一次学姐给灵灵辅导功课的情况:灵灵功课哪里存在问题,需要怎么解决,上次补课和灵灵一起做了哪些作业……

从今年1月份开始,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王诗语和10多位同学一起,与市区的几位寒门学子结对,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他们做家教。大半年过去了,家教联系本已经慢慢被这些志愿者填满,我们也从结对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可喜的变化:灵灵从班里的前十升到了班里的前三,小涵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小宁变得开朗,愿意和人交流了……

走过十年助学路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下文简称外国语学院)有一支青年志愿者团队,他们从2008年开始,义务为寒门学子辅导功课。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义务助学接力从未断过。经他们辅导的孩子,大多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三的学生。

去年年底,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想再找一批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继续义务助学,他们找到了衢报传媒集团周到工作室,在衢州市区范围内进行征集(2017年12月27日本报曾报道)。之后,又根据读者的报名情况,记者和志愿者们逐个上门核实走访,先确定了3位学生:小涵、灵灵和小宁。

5年前,小涵的父亲去世,母亲离家,留下他和奶奶一起生活。为了供孙子上学,奶奶做起了保姆,他们租住在太真路一间15平方米的架空层里。奶奶每天早晨6点多就要到雇主家去,晚上6点半才能回家给小涵做晚饭,小涵都是自己上下学、做作业。当时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涵,数学和英语有点跟不上。奶奶很着急,她没有能力帮孙子辅导,给他报课外的兴趣班,经济上又跟不上。

灵灵的父亲是保安,母亲在市区一家小店打零工。父母都是小学文化,平时工作很忙,经常要到深夜才能回家。当时灵灵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成绩不错,一直在班里前10名左右。她的功课,父母已完全辅导不了。灵灵的父亲很想帮她请个家教,但家里条件不允许。

小宁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离家出走了,父亲一直在打零工。小宁的父亲每天打工到很晚才能回家,他的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辅导不了他学习。兴华社区的工作人员梅雪珠便每天义务帮小宁检查作业。快到退休年纪的梅雪珠觉得自己拼音读不标准,怕耽误小宁。

小丽与小宁同校同年级,她的父母看到小宁在志愿者的辅导下,成绩进步明显,也为她报了名。小丽的父亲是送外卖的,平时工作很忙,小丽一直跟着奶奶。从3月起,小丽和小宁一起,每个周末跟着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学习。

新生接过助学接力棒

外国语学院这次招收的2018级新生有130多位,报名申请参加青年志愿者团队的就有60多位。除了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外,玩游戏的学生也被排除,最终,青年志愿者团队增加了15位新成员。

刘淼鑫是这次新招收的志愿者,他是2018商务英语本科班的学生,“我们班好多同学为了锻炼自己,选择了课余时间去打工。我选择当志愿者,是因为我曾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小刘家在丽水山村,他刚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里养的猪发病全死了。弟弟又突然生病,家里欠下10多万元的外债。还好那年,有个热心企业帮助了小刘。如今,小刘考上了大学,他想尽力回报社会,刚入校,看到学院招募志愿者,便马上报了名。

10月13日,这15位新志愿者,由上一批志愿者带领,分成4个小组,为小涵、灵灵、小宁和小丽进行全科辅导。这周,他们将接过助学接力棒,接下来的一年,由他们为这些孩子义务家教。

付出爱的“小老师”们

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对结对的这些孩子倾注了很多心血。

灵灵成绩好,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就要拓宽知识面。王诗语给灵灵设计、制作了一本积累本,让灵灵把英语、语文等各门学科课本以外的延伸知识都抄在上面。这个本子发挥了大作用,上学期期末考试,灵灵的成绩从班级前十升到了班级前三。灵灵的父亲把这个消息开心地发在朋友圈里。

志愿者们助学模式采用的是多对一辅导。一般是4个大学生为1名寒门学子做全科辅导,每次两名大学生上门辅导,每次2—3小时。为了使辅导有连续性,志愿者们还为结对的孩子设计了家教联系本,每次辅导都作详细记录,记下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记下“小老师”们如何帮助他们提升的小方法。这样,不论是哪位志愿者上门,只要看到家教联系本上的内容,就能知道被辅导的学生存在哪些学习弱点,需要如何辅导。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接受自己,“小老师”们各有妙招。小涵的奶奶中午一般不回家,周末的中午,小涵就热些剩饭剩菜吃,志愿者们便自掏腰包给他买水果、营养餐送来。小宁很内向,不爱说话,“小老师”们给他带去零食和剪纸,做完作业后,就教他做手工。“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换换心情,学习手工,更能促进交流,让我们更加熟悉彼此。”志愿者仇吴菁说。有几位“小老师”在征得家长同意后,还带孩子们到西区大草原野餐,在欢笑中,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些“小老师”。

“我们学院的助学会坚持做下去,十年二十年……发挥学生的特长,也让他们在助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外国语学院的窦老师说。

(文中灵灵、小涵、小宁、小丽均为化名)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