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浙江新闻》:年薪百万?!探秘衢院毕业生百万年薪背后的故事……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9-01-14浏览量:661

《浙江新闻》: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116493

校企联姻15年,培育十余名年薪百万毕业生

走出国门,立足国内,衢州学院喜讯多。

一个多月前,衢州学院迎来了2018级首届20名整班制南非国际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将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这在国内还是新鲜事。

更让业界关注的是,一批百万元级年薪校企合作生浮出水面——

“共同培养留学生标志着双方合作新的开端。”红五环集团董事长苏勇强表示,从订单班到卓越工程师班,双方合作15年,共同培养了9届共300多名学生,六成骨干毕业于衢州学院,其中涌现出十余名年薪达百万的高管或经销商。

“共赢发展,共同成长”,衢州学院与红五环集团合作,何以能持续15年并越来越热?

红五环集团成立于1997年,从最初的3名员工,到如今成长为中国空气动力和工程掘进行业的标杆,拥有员工1000多人,年产值稳定在10亿元左右。而在与衢州学院(原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合作之初的2003年,红五环集团年产值只有2000多万。苏勇强说,企业能够有今天,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人才。

俞云刚,衢州学院2005年毕业的第一届红五环订单班班长,80后。他介绍,“我们班29个人,毕业后全部留在红五环,5个人成为企业中层,十余人外出创业,也都是从事本行业。”俞云刚前不久创办一家科技公司,主营红五环产品,全年销售总额超千万元。

黄正宗,2006届红五环订单班学生,现为集团螺杆子公司的总经理,管理着100多名员工。他感慨地说:“记得在校时,每个周末我们都下到车间实训,由技术院长亲自教授。董事长还经常带我们外出学习取经。学校与红五环的合作让我们获得了更多优质资源,事业起步早,对人生的规划也更清晰。”与他同期毕业的十余名同学陈玲贵、季洪杰等如今也都成为企业的中层。

2010年,衢州学院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双方合作实现升级升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成立了“卓越工程师班”,通过企业出资的方式,创立2+1+1的人才培养模式,首期招收了20多名学生。

2011年,红五环集团年产值达到10亿元;“卓越工程师班”先后办了四届,毕业生大多留在企业。

深化校企合作,各方话成长氛围

从学习到成长,从成长到壮大,氛围至关重要。

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兆忠介绍,与红五环集团的合作,企业不仅全面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提供丰富前沿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而且通过卓越工程师班,企业不惜重金让学生有机会赴国内本专业顶尖的大学进行深造,帮助学生“镀金”。

校企合作的背后是政企合作,打通通道让人才发挥潜力。杨德福是衢州学院2014届“卓越工程师班”的毕业生,毕业后两个月就当上了生产模块车间主任。“大三时,企业送我们到空压机行业的摇篮——西安交大学习,接触到了最前沿技术,回来后我就直接跟大项目做产品研发,毕业论文也直接跟项目挂钩。”他自信相告,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刚毕业就管理几十名工人也有底气。

红五环集团人力资源部万红梅算了一笔账,“一个30人左右的卓越工程师班,企业支付一百多万元,人均外出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约4万元,这些全部由企业承担。”她表示,近几年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人才很难招,而本地学校的“对口培养”让企业在招聘中更从容。

产业环境至关重要,利用高校院所教育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借助高校的智力和科技资源,使学校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解决企业生产、研发、创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无不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政府部分,引一把加把力,至关重要——2018年以来,在科创大专项的资金扶持下,市本级1.65亿元中用于扶优扶强导向的龙头标杆企业5300万元,创新驱动打造生态圈的资金2700万元,小微企业培育、鼓励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支持绿色发展1600万元……其中集聚区兑现创业启动奖励资金1300万元。

作为见证者,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马坚,15年来全程参与了与红五环集团的对接。他表示,“学校对与企业的合作一直持开放态度,培养的学生从最开始到企业当工人、销售员,到如今工程师、企业骨干,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行业领军人出现。这是大环境的突显。”

“卓越工程师班” 培养计划,让衢州学院多次拿到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科建设水平也显著提升,学生实训的设备等更新换代加快。”马坚介绍,近年来,该院多个实训基地和教学中心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点,获得省财政、中央财政专项资助。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需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而这仅仅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衢州学院校长谢志远表示。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三方共担,空间巨大,下一步,学院将秉承“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什么样的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鼓励学校与行业内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新技术、新技能、新成果逐步累积和提升的研发共同体。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