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教育之弦》:一座学院如何华丽“变身”,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油站”?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9-08-28浏览量:704

《教育之弦》:https://mp.weixin.qq.com/s/9bQSX78B7uT_5Px8qj754Q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一年来,联盟从“四校”携手到“四地”协同,再到“四省”联动,实现抱团合作,对于人才交流和培养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致力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协同创新及转型改革,是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不断思考的大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衢州学院如何通过创新“三连三通”,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衢州学院坚持“以服务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创建“三连三通”服务模式,破解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激发企业转型新动能、促进人力资本素质提升,切实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油站”的作用,为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提供人才、智力、创新支撑,努力用最好的教育成就最好的衢州。学校先后获批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获评浙江省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通过实施三连接、三打通,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充分利用“应用型”特质,与高水平院所、企业共同建立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体系,打通科学到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巩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

联高水平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学校将优质研发资源与自身学科优势、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性地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地方服务水平。

☑ 针对“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要求和特种纸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业等衢州支柱龙头产业的发展需要,与社科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共建研发中心5个;

☑ 助力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建设,实施同吃、同住、同学习,共建、共享、共发展;

☑ 成立浙江(衢州)绿色金融研究院,并与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共建“复旦-衢州绿色金融研究实践基地”,以绿色金融改革助推衢州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年来,通过共建的研发中心,共有院士、知名专家、教授来衢州服务200余次,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

下接企业发展需求,共建企业创新平台。学校树立“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什么样的平台”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升级校企合作,将“沉睡的实验室成果”转变为“活跃的生产线成果”。

☑ 与衢州市委组织部联合企业,共建企业博士工作站50余家,服务涉及衢州百亿级产业集群;

☑ 积极落实今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响应“三服务”号召,组织开展“双走进、双服务、双促进”专项活动,累计深入走访、调研企事业单位400余家,参与教师1100余人次,共征得企业科技难题和咨询类问题352个,总经费近1800万;

☑ 秉承“伴随企业走出去”的理念,与红五环集团联合培养20名南非国际留学生,拓展企业国际市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学校以“双创”为引领、以研发为手段、以应用为导向,通过产业创新化、创新产业化,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左抓产业创新化,做到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区域“立地式”研发服务的高地。学校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

☑ 针对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的发展,与衢州市国资委合作,共建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入驻研究院的8个团队中,有5个团队由我校教师牵头,其中研究院常山分院、江山分院分别由我校教师担任执行院长,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 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巨化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一系列对接区域骨干重点企业的专项服务行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一年来,与企业等合作横向课题300余项,到位经费2000余万,拍卖转让技术成果23项,总成交额1200余万。

右抓创新产业化,做到产学研创结合,打造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创新产业化是把新的技术通过创业孵化出新产品、新企业、新模式的过程。

通过“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实践体系,构建了资源要素齐全,教育功能一体化、双创活动社会化、项目孵化系统化的“一全三化”式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出科技型小微企业40余家,学校也被评为省“双创”示范基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核心的因素。学校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将培养满足地方企业发展需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充分发挥大学集群知识溢出效应,走联盟发展、协同发展道路,在开放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内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习者创造价值能力提升。学校主动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出“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

☑ 优化提升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紧贴数字化产业的新专业;

☑ 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特别是与红五环集团合作办学15年,从订单班到“2+1+1”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了学生共培共育、课程共建共享、师资共享共用、项目共研共究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目前已共同培养了300余名优秀毕业生,在该集团就业的有100余人,年薪在100万元的就有10余人。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应用动手能力,学校学科竞赛2014-2018年(五年)排名较2013-2017年(五年)提高了354名,成为全国排名进步第一的学校。

外抓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促进学校协同发展。学校坚持“互相开放、彼此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变省内边际劣势为省际中心优势。

☑ 牵头武夷学院、上饶师范学院、黄山学院成立“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建立并实施“互认学分,多区域学习;

☑ “八互八多”共享机制,搭建 “四校”“四地”产教融合互通平台:

• 互用基地,多区域实习;

• 互通信息,多区域就业;

• 互享待遇,多区域创业;

• 互派教师,多区域工作;

• 互享设备,多区域使用;

• 互融团队,多区域研究;

• 互享经验,多区域研讨。

召开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研讨会,举办首届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科技成果拍卖会、设计大赛等,构建起“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