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https://qzrb.qz828.com/html/2025-10/21/content_15616_2735007.htm


10月17日至19日,由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联合主办、衢州学院承办的“数智赋能·融合发展:全面建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研讨会暨23联盟2025年会在浙江衢州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型高校分类改革与数字化转型等核心议题,吸引了全国近70所高校的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共话时代命题,凝聚发展共识
会议伊始,衢州学院党委书记邓崴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指出,23联盟成立两年多来,始终秉持“联校联企联资源、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成员高校信息互通、研讨互商、合作互助的重要平台。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与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邓崴强调,地方应用型高校需主动应对时代变革,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育人全链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城融通,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持续提升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与支撑力。
10月18日下午,六场高水平主旨报告依次展开,从工业创新、AI融合、工程教育、高校发展模式等多维度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以“工业母机创新设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为题,通过线上报告系统剖析了数控机床正向设计的内涵与关键技术,为高校对接高端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立足“应用型高校的时代召唤”,深入分析我国面临的安全领域、工业领域及社会领域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强调高校应主动对接科技领军型企业,构建“科产教融合”协同生态,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院长黄钰林以“智育英才,智领未来”为主题,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在AI课程体系构建、智能化教学条件建设及新工科核心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学生交叉创新中心主任罗远新聚焦“产业创新的工程教育探索”,系统介绍了明月科创实验班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育人模式,为应用型高校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提供参考。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以“三个三”发展模式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通过厘清问题、凝聚优势、实施行动计划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衢州学院校长郑友取围绕“分类发展、以评促强”,结合学校作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的实践经验,深入解析了分类评价改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要求,展示了学校以评估整改推动质量提升的成效。
聚焦改革难点,探寻转型路径
10月19日上午,举行的2场专题研讨中,18位专家学者围绕审核评估整改、分类评价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改革、应用型人才能力重塑、数字素养能力提升、智慧教育赋能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在“应用型高校分类改革与特色发展”会场,吉林医药学院、西安医学院、上饶师范学院等9所高校的领导专家结合各校实践,分享了审核评估整改、分类评价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等方面的经验。与会者一致认为,应用型高校需立足区域需求,明确办学定位,通过差异化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应用型高校的数字化转型与范式重构”专题中,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及南昌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等高校代表,围绕数字素养提升、智慧教育赋能、数字化教学体系重构等议题展开研讨。专家指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组织形态与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变革,需以技术为杠杆撬动育人模式重构。
深化扩容提质,共绘发展新篇
会议期间,23联盟召开理事长会议,审议并通过10所高校加入联盟的申请。截至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扩至132所,理事长单位增至17家。联盟成立三年来,累计组织高校互访交流1200余人次,构建起信息互通、论坛互商、合作互助三大平台,有效推动了成员高校在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上的协同共进。会议确定,2026年联盟年会将由黄山学院承办。
本次年会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面对数字智能时代共同挑战的深入回应。通过跨界对话与智慧碰撞,与会高校进一步明确了以数智赋能驱动教育变革、以融合发展构建共生生态的行动方向。未来,23联盟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成员高校在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与分类发展中携手突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注入更强动能。







浙公网安备3308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