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衢州晚报】:00后接力捐献生命种子 诠释了对善良与生命的理解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晚报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量:529

《衢州晚报》:https://qzwb.qz828.com/html/2025-10/22/content_15890_2739095.htm、

10月21日12时,在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来自衢州学院的学生俞家达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由此成为我市第4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市首位00后捐献者。

此外,另一位00后青年小陈也将踏上这场生命接力的征程。他将于10月23日入住医院,预计10月27日正式捐献。

两位年轻人的选择并非偶然,他们代表了177位加入中华骨髓库,勇于担当、心怀善念的新一代青年。

他们觉得捐献是好事,值得去做

24岁的俞家达来自宁波余姚,是衢州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4电气专升本(1)班学生。2019年高中毕业后,他远赴甘肃服役,于2021年9月退伍。之后,他先进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去年9月通过专升本进入衢州学院继续深造。在校期间,他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不仅是班级副班长、班主任助理,也是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

2021年10月,还在义乌求学的俞家达登上了开进校园的献血车,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之后的4年间,他累计献血47次,总量高达17200毫升。在这期间,他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我觉得这是比献血更有力量的事。”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他的语气坚定。

今年6月,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俞家达既惊讶又惊喜,当即表示愿意捐献。从接到通知、完成各项检查,到最终确定捐献日期,他始终没有动摇。在等待正式捐献的日子里,他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习惯——戒掉“外卖”,坚持锻炼,保持规律作息,只为以最佳身体状态完成这场生命接力。

10月16日,俞家达在同学的陪同下,按计划住进浙江省中医院。10月21日,他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捐献的215毫升“生命种子”,将跨越千里,为一名患血液病的孩子带去重生的希望。

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受捐者家属的亲笔信,“我女儿4岁确诊原发性免疫缺陷,如今患病十年,十年当中几乎每月住院,我们也东奔西跑到处求医……是您的大爱挽救了我可怜又幸运的女儿,给了她另一次生命。您的勇气和慷慨大方,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和最值得赞扬的品质!”

同样值得赞扬的还有2005年出生的小陈。去年6月,他在衢江东方广场爱心献血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并毅然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一年后,一通来自衢江区红十字会的电话,让小陈迎来了一次特殊的人生选择——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时,尽管当时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流程并不完全了解,他却没有丝毫犹豫,“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件好事,那我就应该去做。”

生活中的小陈是个热爱二次元文化的阳光青年,活泼开朗、待人真诚。当他把捐献决定告诉家人时,起初爷爷奶奶出于对他的心疼和担忧,也曾有所顾虑。但小陈用耐心和坚定逐渐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能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已有177位00后加入中华骨髓库

俞家达和小陈的选择并非个例。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衢州市已有6021人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其中00后志愿者达177人。这些年轻的志愿登记者,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善良与生命的理解。

21岁的小黄在去年的一次献血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她并不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需要反复纠结的决定,“想通了,就去做了,很自然。”她觉得造血干细胞捐献就是一次“升级版的献血”,“生命太宝贵了,能够通过我们一点微不足道的付出,为一个濒临绝望的生命重新按下启动键,本身就是一次值得的经历。”

同样选择加入的,还有23岁的阿丽。作为一名正在备考医学研究生的00后,她在刚成为一名医学生时就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和捐献血小板差不多,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需要从背上抽骨髓。”基于对医学的了解,她认为这是一件普通却有意义的事,“既能帮助别人,对自己也没有长期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习惯将善行拔高到遥不可及的道德神坛,而是将其视作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本分。正如小陈所说,“这是一件好事”。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这群年轻志愿者的共同心声。他们用冷静的头脑和滚烫的内心,主动扛起对社会、对陌生人的责任,用可以再生的细胞,去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为善行注入了青春的注解。


审核:编辑:韦大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