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https://qzrb.qz828.com/html/2025-10/24/content_15616_2748088.htm

10月22日,记者从衢州学院了解到,从2009年到2025年,十六载时光荏苒,衢州学院三位师生先后作出了同样的抉择——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素未谋面的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一堂师者的“大爱之课”
时间回溯至2009年1月的一天。在浙江省中医院的血液科病房内,衢州学院的丁奕老师平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缓缓流经分离机。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210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样,如同生命的种子,被第一时间护送飞赴北京,去救治一位罹患白血病的青年。
“能作为一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去救人,我觉得很光荣,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丁奕老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用实际行动为衢院学子上了一堂“大爱之课”。他是衢州市成功捐献的第二例,也是浙江省当年首例。
丁奕老师还专门为受捐者写了一封信。信中,他鼓励对方“勇敢面对疾患,积极配合治疗,孝敬父母,珍惜生活”。这封信,连同他的善举,为那位陌生的青年带去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一位学子的“毅然奔赴”
2025年9月,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夏光磊,历经4小时30分钟,在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成功捐献了21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他捐献的“生命火种”,被送往华东某医院,将为一位罹患重症血液病的小患者点亮新的曙光。
还未满20周岁的夏光磊,早在18岁时,就选择用无偿献血作为成年的“热烈印记”。当他深入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后,便毅然登记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5月下旬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时,他激动地对同学说:“我也要做一件非常酷的事了!”
彼时正值暑假,他从家乡马鞍山前往芜湖,为了这份“生命的契约”奔波,却始终满怀欣喜。“拯救生命不仅仅是救一个人,也是在挽救一个无助的家庭。能做到这一点,仅仅需要付出一些细胞,这太‘赚’了!”这份举重若轻的豁达,闪耀着衢院学子的大爱担当。
一次无悔的“生命契约”
不久前,在浙江省中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来自衢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俞家达,顺利完成了2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捐献,成为衢州市首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份善意将跨越千里,为一名血液病患儿带去光明。
“能匹配成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俞家达在2023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上半年得知初配成功时,他既惊讶又惊喜。从接到通知、完成各项检查,到最终确定捐献日期,他始终没有动摇。在等待正式捐献的日子里,他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习惯,戒掉外卖,坚持锻炼,保持规律作息,以最佳身体状态完成这场生命接力。
作为一名已献血47次、总量达17200毫升的“热血青年”,24岁的俞家达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精神。他说:“‘立心力行’的校训一直激励着我立志向善,付诸行动。”
从丁奕老师到夏光磊、俞家达同学,变的是时间与面孔,不变的是衢院人薪火相传的大爱。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南孔文化,打造“崇仁尚礼”思政品牌,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依托无偿献血、生命教育等实践载体,构建起“知行合一”的育人平台,让奉献与担当成为学生成长的自觉选择。而今,在榜样精神引领下,这条由滚烫热血和真挚善意汇成的生命之河,必将持续流淌,激励更多衢院人在奉献中书写无悔青春,为社会传递更多温暖与力量。







浙公网安备3308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