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获悉,我校吴锡标教授等发表在2010年第7期《浙江社会科学》上的论文《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被2010年第23期《新华文摘》转载。
该文指出,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衢州便成为孔氏子孙世代居住、奉祀之地,“携取鹤归清献里,载将书入仲尼家”,衢州于是便有“仲尼家”之称,被南宗后裔看作孔子第二故乡、孔氏家族第二圣地,史称“东南阙里”。孔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集群圣之大成,垂宪万世”,无论朝代更迭,即便是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孔氏家族及其家庙都被朝廷视作崇儒重道的物化载体,孔氏家族也因之得以兴盛不衰 。清代纪晓岚所撰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既揭示了孔氏家族与国家兴衰之间的休戚关系,又揭示了孔子思想影响之深远。南迁以来,孔氏南宗设圣像、建家庙、祭祖先、办教育,作为“历代封建王朝崇儒重道之物化象征”的孔氏在衢州生根发芽,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浙西南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在强化区域国家认同、改变社会风貌、增强社会凝聚、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宗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国家统治通过文化渗透、互融、认同得以实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儒家思想在南方地区的演进历程。(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