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衢州学院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会暨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市领导李剑飞、赵正良、罗卫红、王建华及市人才办、发改委、经委、教育局等有关部门、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西区、巨化集团公司负责人,衢州市科技局领导、六县(市、区)分管领导和科技局局长,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我校校领导、教授、博士、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研发中心和科研合作项目负责人共130余人出席签约仪式。副校长潘海天主持仪式。
我校升本以来,坚持立足衢州、面向浙江、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创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推进项目建设为纽带,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
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剑飞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方合作协议的达成表示祝贺。他说,学校、地方、企业围绕人才、科技等要素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增强区域竞争力、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现实需要,是地方高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当前衢州经济发展中人才、科技资源的不足;可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和难度,减少风险;可促进高校对接市场、获取发展资源。产学研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办好学校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李剑飞对合作各方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学校积极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促进技术创新进步;希望企业充分发挥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搭建好平台,为产学研合作做好服务。
校党委书记胡建新指出,去年升本以后,学校进一步理清了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目标,围绕“面向浙江,服务地方,把学校办成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我们把校地、校企全面合作作为办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调整了学科专业方向,完善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制定了科研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为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要与地方和企业建立一个合作的共同体,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促进科研水平的共同提升。学校要摆脱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积极探索“综合素质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三位一体、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堂+企业+项目”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模式。今天举行的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会,既是我校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大举措,又为我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一批符合衢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与衢州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成果,建设一所立足衢州、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
签约仪式上,衢州学院与衢州市科技局的战略合作以及与衢州市六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约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校长胡伟代表我校与衢州市科技局局长章金凤以及衢州六县市区人民政府代表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标志着校地战略合作正式付诸实施。此次衢州市科技局、六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衢州学院开展的全面合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利于推动衢州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带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撑点,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随后举行的校企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我校分别与衢州经济开发区、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衢州市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建研发中心协议,与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10项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氟硅新材料、空气动力机械装备、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区域规划、公共体育等六大类成为校企合作签约的焦点。
江山市科技局局长毛卓兴、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勇强、我校化材学院院长吾国强分别代表地方科技局、合作企事业单位和我校教师发言。(文/谢建伟、李 岚 摄/李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