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大学生流行“微阅读”
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沈越懿
近日,记者在212名衢州学院的大学生中进行了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中有45.6%的学生选择电子阅读。其中,通过阅读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微文章”来完成每日阅读的学生占了86.5%,这种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成了当下大学生中最流行的阅读模式。
阅读方式:
手机阅读成主流
“现在大家都有手机,微博、微信上内容也很丰富,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衢州学院大一学生钱涵杨告诉记者,她现在对大事小情的掌握全靠微博、微信,相反,读书变成一件“难得而优雅的事”。“微博、微信上,大家传递消息很快,很多新闻都很及时,还能在手机上阅读大家都推荐的文章,非常方便,比较适合我们。”
调查显示,新闻消息类的信息是大学生们最为喜欢阅读的内容,占阅读内容中的比例为56%。其次是娱乐消遣类的信息,仅次于新闻信息类,占31.3%。知识类信息排在第三位,占6.4%,专业知识类信息和文学类的信息分别占4.3%和2.1%。
在阅读方式上,图文结合的内容是最受大学生们喜爱的方式,59.6%的学生都选择了它,其次是文字类内容,占21.3%。图片类的内容也受到10.6%的学生喜欢,喜爱看视频类内容的学生占8.5%。
“我们课余时间蛮紧张的,假如看书、报纸之类的会来不及,看手机的话是最便利的,有文字也有图片,看起来也比纸质的快很多。”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上大二的小赵如是说。
阅读时间:
零敲碎打呈“碎片化”
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这种断断续续不仅在内容上,还体现在了阅读时间上。
上大二的黄奕琳还是喜欢每天坚持阅读纸质书籍,“每天都有1-2个小时到图书馆或者在寝室里看书,看书的时候,还会做些阅读笔记,边看边思考。这些环节假如用手机阅读的话,几乎很难进行,没办法静下心思考。”黄奕琳告诉记者,用手机阅读一般都比较随意,看个五分钟又链接到另一个内容,有时候还会边翻手机边聊天,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阅读。
“用手机阅读不担心会错过精彩的内容,点击‘收藏’下次再看好了,阅读时间不完整也没关系。但以前看纸质书的时候,精彩的内容不做笔记,下次就很难找,一读就停不下来了。”大二的小饶坦言,用手机阅读时间的确零碎很多,对阅读内容有时候也会“一晃而过”。
对此,市语文教研员施燕红也有担心。“长时间碎片化阅读也使学生们在阅读时太过随意,而渐渐忽视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严谨性。在零敲碎打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思考,有的信息过目即忘,不利于知识积累、传承。”
专家建议:
不应放弃传统阅读
信息量大、阅读方便,是大学生们热衷碎片化阅读的初衷。对此,衢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沈茂生表示,碎片化阅读的最大优势在于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阅读。
“新媒体给我们阅读带来了很多方便,信息传播非常便利、非常广泛,而且是互动的。但网上消遣性的浏览和纸质阅读还是有区别的。”沈老师认为, 碎片化阅读不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方式,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且因为阅读环境的嘈杂和无序,也往往导致阅读者过目即忘,从根本上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沈老师建议大学生们,在享受电子阅读便利的同时,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做些深度阅读,“因为传统书本阅读是最基本的阅读途径,尤其是一些经典著作,只有静心研读,才能内化到心灵和思想。”
不过,沈老师也认为,从积极意义上说,“碎片”包罗万象,丰富多样的内容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如果这短短几百个字的碎片信息,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带你发现一本好书。当有了闲暇的心平气和的看书时间,再坐下来深入地阅读整本书,那么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也好过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