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浙江教育报》:瞄准快递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记衢州学院创业达人邵和士
一排排整齐的货架前,一位留着平头、戴着眼镜的男生正忙碌地用手中的扫码器扫描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不时有学生三三两两地走进这间并不算大的校园快递服务中心,顺着手机短信的指引,准确而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快件,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
“货架不多,快件倒不少;货仓不大,人流倒挺旺。”在衢州学院,这间由废弃的公共浴室改建的校园快递服务中心有着超高人气。“老板”邵和士今夏刚从该校物流专业毕业,“学校里谁都认识他,进出刷脸就可以了。”前来取件的学妹萧萧(化名)开起邵和士的玩笑来,“我是‘淘宝剁手族’,平时快件特别多,跟邵老板已经很熟了。”
在萧萧的网购经历里,也曾有过不少因为物流环节而产生的不愉快:有时要在快递堆里找半个小时,有时快递被别人误拿了,还有的时候因为快递随意堆在一起被同学们翻找而造成东西破损。“因为维权麻烦、价值也不是特别高,这种时候往往只能自认倒霉。”萧萧的话道出了大多数网购族的心声。
“校园里包裹堆积如山,同学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件,快递员还得等在那里,能不能办一个快递服务中心,统一接收快递公司送来的快件,然后将快件分类摆放,让收快件变得简单、高效?”去年夏天,邵和士打起了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主意,“我不是要做快递公司的跑腿,而是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延伸快递的产业链。”邵和士如是说。
一套系统“扫”校园
条形码、扫码器、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将这四者连在一起,实现快件的实时、动态跟进,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快件。这是邵和士脑海里对快件管理的最初构想。“可以给每个包裹编上编号,然后将它们放在另外编号的货架上,让学生根据这两个编号找到自己的快递。”邵和士将此打趣为给每个包裹一张特殊的“身份证”。
有了设想,邵和士说干就干,他将家里给他的3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并用近一半的资金来设计这套软件系统。“我出创意和构想,软件公司帮我写代码和程序,双方共同拥有对这套系统的版权。”就好比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这套系统,邵和士的许多想法逐渐清晰起来,跟快递公司谈合作也有了底气。
“当时的拦路虎在于我没有合适的场地,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学校,后勤处的老师非常支持我,他们对校园快递乱堆乱放的问题也很头疼,我们算是一拍即合。”邵和士说,找场地花了他们不少时间,后来,学校将一个废弃多年的公共浴室交给他,“货仓”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之后,邵和士跟另外几位学生一起,打扫场地、添置货架、制定章程,校园快递服务中心就这样开门待客。
如今,走在衢州学院的校园里,再不见快件包裹四散的场景,即便是午间、傍晚等快递扎堆抵校的时间,整个校园仍是井井有条。邵和士利用手中的扫码器,扫得不仅是校园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编号,更是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
真诚洞开业务门
目前,跟邵和士签约合作的快递公司共有6家,但回想起最初敲开顺丰快递负责人办公室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顺丰当时已经跟学校附近的超市建立起了合作关系,要从超市手里抢下代理权,我们就要有足够打动他们的优势条件。”邵和士说,那几天他把自己“钉”在电脑前,细细地将自己的优势梳理成文。学生取件更快捷、方便,提高快递员的收送件效率,更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能免费提供各类包装材料,快件丢失率、损毁率大幅下降……邵和士的真诚最终打动了顺丰快递的负责人,拿到了顺丰快递在衢州学院的代理权。
签下顺丰这个快递界“一哥”的代理业务,为校园快递服务中心的工作开了好头,也为后续与其他快递公司合作提供了模板。真诚之余,邵和士的专业素养也慢慢显现出来,分拣、上架、扫码、装件,都颇具专业范儿。“6家快递公司看到我是真的了解这一行业,做事情麻利、细致,都很放心跟我合作。”邵和士说,除了他自己亲力亲为外,物流专业的部分学弟、学妹们也在物流教师的牵线下,来校园快递服务中心勤工俭学、轮岗锻炼。
“现在每天进出中心的快件都在1500件左右,基本上每个月的毛利润都能有1万元。”业务已经走上正轨,如今,邵和士的目光渐渐转向校外,“其他学校、大企业都可以运行这套系统和管理模式,我的市场空间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