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院人物】80后“科研达人”魏俊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7-02-26浏览量:2457

2月21日,阳光和煦,新学期开学的日子。

在南孔文化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魏俊杰博士正在伏案疾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晋十六国地名研究》即将完成,专著《十六国疆域政区研究》也进入最后校稿阶段。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衢州市第三届文化人才“香樟奖”获得者,《衢州文献集成》副主编、《衢州文献集成提要》的作者,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5项,在《历史地理》、《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3部……当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这位80后博士身上,难怪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教授严佐之说:“我很想见见这位年轻人。”

“做科研其实并不难”

既要兼顾教学又要从事科学研究,科研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可在魏俊杰看来,做科研其实并不难。“我脑子里有不少课题,做完一个就想去做第二个,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些源源不断的课题来自哪里?

“来自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和丰厚的知识积累。”魏俊杰说。

从小,魏俊杰就对历史和地理非常感兴趣,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拿来读,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历史专业。

大学阶段,当其他同学都忙着上网打游戏,他最愿意去的地方却是图书馆。他常常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完一本迫不及待地去翻看第二本,如饥似渴地在书海里徜徉。

“除了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书,其他学科的书我也爱看,尤其文学、哲学、社会学类的书,文史哲不分家,看这些书时没有去想有没有用,但对我后来从事研究帮助很大。”魏俊杰说。

经过大量阅读,一个课题前人是否研究过,有多少文献资料可以参考,有没有研究的价值,他都了然于胸。拥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再去研究某一个具体课题,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比如要研究两晋十六国史,如果只知道两晋十六国的历史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可是当你熟练掌握通史和相关学科知识,再来讨论它就非常容易。”

2011年加入衢州学院后,他开始了解和研究衢州的历史文化,没有周末和假期,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辛苦的事,但魏俊杰却很享受这个过程。

正是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他才能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完成对大型丛书《衢州文献集成》的编纂工作,对衢州历史文献进行系统、全面、完整的整理汇编。正是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衢州文献集成提要》一书中,他才能对收录的236种著作和作者一一进行详细点评。    

 “学术研究一定要严谨”

《论语》中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做学问不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魏俊杰始终坚持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只要有一点没有考证清楚,就不能随便下结论。有时不得已需要推测,但推测的理由、过程就必须注明,要告诉读者:这只是个推测,为什么要这样推测。”

 《衢州文献集成》编纂过程中,为全面收集现存著述不至于有所遗漏,在把地方志作为基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他广泛搜集各类文献中对衢州分散的著述,如文人别集、宗谱、墓志铭、墓表等信息。搜集到文献后,他发现,不仅不同文献在记载的一书撰者、书名、卷数等有歧异,而且不少文献记载的内容有错误,甚至有些宗谱的记载纯属杜撰,他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仔细甄别,避免误收滥收,《衢州文献集成》为衢州文化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魏俊杰博士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热情,无比认真而专注。

历史地理学、目录学、年代学、职官学是研究历史学的四把钥匙,而地名学又是历史地理学的基础。两晋十六国时期,政局动荡,这一时期的地名非常混乱,而确定一个地名的确切位置对研究那段历史至关重要。当魏俊杰发现其他学者对两晋十六国地名没有全面研究,专题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他决定重新考证,自己编写一本,这也是写作《两晋十六国地名》这本书的初衷。“同样一个同时代的地名,有的在今天的扬州,有的在今天的镇江,不够谨慎就会出错。”魏博士表示做历史研究最谨慎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精读,最原始的文献最重要,要反复读,读通读透。

谈到自己的专业,他侃侃而谈:“也许做基础性研究不够时髦,但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些研究可以让别人少走很多弯路。”

“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系统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孔氏南宗研究中心的博士,魏俊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项责任。 

上学期,魏博士为16中文班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没有用现行的教材,而是课程教研组自己编写讲义,内容既有宏观的农耕文化、伦理文化、思想文化,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孔氏南宗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语》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经典中的经典,从中可以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历史上没有哪一本书比《论语》更有指导意义。”

16中文的汪佳妮说:“魏老师要求我们熟读论语,将关于君子、孝等关键词的句子分类抄写下来,并记下读后感,在抄写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论语》及儒家思想的理解。”

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魏博士希望通过教学让同学们学会做个有理智的人。“希望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对社会认知更加清晰,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每位教师都要加强人文素养,成为自觉理性的人,才能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素养的人。”他的眼神里流动着异样的神采。(宣传部 丰爱静  学生记者 姚忠浩 汪佳妮)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