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原则,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
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学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任务。
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党委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会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为新生作始业教育报告及主讲形势报告,经常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学期都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统筹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
制度支持有力。在听课及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党委于2015年初讨论并通过了《中共衢州学院委员会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改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要求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全程跟进,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社科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质量监控到位。学校构建了包括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制度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规定每位校领导每学期均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2次以上,两级教学督导组成员随机听课考评,教师相互听课,学生每周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不断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筑牢“两个保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衢州学院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1.坚持筑牢队伍保障
学校按照教育部师生比1:350~1:400的要求,配齐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8人,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42%,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4%。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在职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对新进教师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再通过导师制,实行专人传帮带。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在岗位聘任、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评选“十佳教师”、“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2016年全校学生评选的第二届10名“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2人当选。
2.坚持筑牢经费保障
学校按教育部要求的每年生均20元标准划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并划拨“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教师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提供了经费保障。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改革,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三、抓好“三项举措”,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
1.以“小班化”改革课堂教学
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化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教育如何面向每一位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学校党委经研究,于2015年初讨论并通过了《中共衢州学院委员会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见》,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选择部分本科专业开展小班制教学试点工作,将原来的大班缩小至单个自然班,学生规模控制在40人左右。进行小班教学后,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得到更有效开展,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更好调动。2016年,小班覆盖率达到29.8%,领先于全省比例。
2.以“多元化”深化课堂教学
在小班化教学改革中,4个教研室充分利用小班平台,结合各自课程特点,积极寻找教学方式的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自主演讲”为主要模式,学生自建团队,自选主题,自主演讲,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积极探索历史人物点评教学法,通过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课内讨论、老师点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把社会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针对理论性、抽象性的问题,采用原著导读和案例分析两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升了课堂效果。在近几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教中,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学校的平均分。《浙江教育报》以《衢州学院:思政课堂告别“沉闷枯燥”》为题,介绍了衢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效。
3.以“基地化”拓展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学院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拿出2个学分,通过暑期社会调研、学期内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三个版块,对在校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做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每一个学生的全覆盖。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聘任了一批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社会实践中注重与地方文化及资源的融合,每年从新生中选出学生代表参加祭孔大典,感受南宗礼仪文化;与孔祥楷先生面对面交流读《论语》心得;开展暑期“五水共治”主题调研;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行动等。2016年,我校“追爱忆衢,关爱细菌战受害者”社会实践团队获浙江省“双百双进”十佳团队,在浙江广电演播大厅进行了风采展示。(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