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清晨,连日的阴雨终于放晴了,经过春雨的洗礼,天空湛蓝清澈,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味。雨后初晴的台州神仙居风景区内,一架无人机缓缓起飞,开始对观音洞景点的岩体和边坡稳定性进行实时空中勘察与监测。一小时后,无人机“驾驶者”建工学院13土木学生刘帅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刘海洋,将航拍数据传输并保存,与此同时,范璐鑫和王明两位同学正紧盯着扫描仪屏幕,密切关注着测量进度,他俩正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飞天瀑景点周边的岩体进行扫描。 这是刘帅、范璐鑫和王明在为毕业设计《基于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神仙居旅游风景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野外测绘工作,也是建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无人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产品,运用于地质勘察,主要是利用其高分辨率影像,为特殊环境下无法抵近踏勘的地质隐患点提供最真实直观的数据。”课题指导教师、建工学院副院长廖小辉说,“此次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师生合作,将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多种技术融合,对神仙居景区进行全方位地质勘测,将测绘出的第一手数据整合分析,为神仙居省级地质公园的保护与旅游安全提供依据。” “每天早出晚归,一出门就是一整天,中午只能带些馒头饼干充饥,虽然苦了点,但感觉特别充实,经过这段时间的野外测量,软件操作、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范璐鑫笑着说。 自去年4月建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古工程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以来,建工学院充分依托大院名校,借力发展,开展了龙游石窟、长屿硐天等古地下工程的测绘、建模、保护等系列工作,双方师生共同参与、通力合作。依托该中心,建工学院教师已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学生参与双方合作课题50余人次,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创项目立项11项。 孙亚丽老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志法的指导下,对衢州市古城墙不同岩性岩石砌块的相对风化速度展开测量,后与衢州市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申报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衢州古城墙变形破坏原因分析及长期保护技术研究》,对衢州市古城墙保护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对策和建议,已被衢州市文物局采纳,并逐布推广应用。 《浙江地区古祠堂调查及三维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作为2016年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科创项目近期正在准备中期检查,厚厚的汇报材料包括一系列的测量数据、平面图和立面图的绘制手稿,14工管王兵壮、朱猛飞,14土木李睿、魏妙四位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在方建平、李勋峰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走遍了衢江区的吴氏宗祠、李氏大宗祠和刘氏宗祠,常山县的樊氏大宗祠、底角王氏宗祠、龙游县的徐氏宗祠等6个古祠堂,拿到了第一手的测绘数据。他们通过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了古祠堂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和破坏形式总结报告,绘制CAD图纸、手绘古祠堂平、立和局部构件图,建立了revit三维模型图,制作了以预先构件破坏可能性大小排列分析表,现在他们正在建模整理古祠堂三维点云数据。 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比对分析,对古祠堂破坏形式进行分类,对古建筑构件的危险因素进行预估并提出保护加固措施。 前往景区野外工作的前两天,刘帅接到了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电话,确定已被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录取。“我特别珍惜这次向中国科学院老师学习的机会,9月即将奔赴新的学校继续学习深造,这段野外同吃同住同测量的日子定会让我终生难忘!”他的眼神里透着坚定与自信。(建工学院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