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4日,日军空投了带有大量能传播鼠疫的鼠蚤的麦粒、栗粒、破布、纸包传单等杂物,拉开了衢州细菌战的序幕。许多百姓在战后都感染了烂脚病,腿上的伤口不停的溃烂。据统计患上传染病者达30万人以上,死亡5万人以上。至今70多年过去,衢州地区仍有超过180多位老人深受病痛的折磨。细菌灾害,让他们肉体上精神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他们是如何受害的?受害以后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现在生活得怎样?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55名“追爱忆衢”志愿者深入到衢州市20多个村镇,寻访了118位细菌战受害老人,尝试着用爱来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痛。
适逢其会,追爱启航
“追爱忆衢”刚开始的时候甚至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项目。一切起源于15年的那个暑假,经贸管理学院14人本刘芷昕同学和她的5个室友,成立了细菌战受害寻访小分队,进行抢救性的细菌战受害者的资料收集、挖掘和保护工作。6个女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理出了第一份粗糙的细菌战受害者名单。
一开始他们只是想通过走访,记录完善细菌战受害者的信息,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以便让更多的爱心团队能够顺利找到他们,帮助他们。听了老人的故事,目睹了他们的痛苦,志愿者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这份工作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
“看到这些受害老人真的特别的可怜,他们被烂脚折磨了几十年,老人们家庭情况也都特别不好,我们看到后觉得很难过很心疼,所以想尽自己的一些力量去帮助他们,于是就成立了追爱忆衢这样一个公益组织,想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给予受害者们一些帮助。”刘芷昕回忆道。
自那之后,刘芷昕开始招兵买马,自2016年9月开始,与校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接洽,新纳入一批关爱细菌战受害老人志愿者,如今团队成员数已经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55人。
他们希望用行动告诉大家要勿忘历史,珍惜和平;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能让那些受害老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得到更多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给他们一段最后的安稳岁月。“当走向这群特殊的老人,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说实在的,很心疼这些老人。我想通过我们的行动告诉老人,他们没有被遗忘。”15商务英语的周丽琼这样说。
披荆斩棘,不忘初心
从一开始,这个活动就注定困难重重。因为老人们居住得分散,山上又根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寻访每一位老人都需要志愿者们徒步几公里。时属夏季,团队中不少女生不堪酷热中暑晕倒,刘芷昕还在咬牙坚持,并不断鼓励队友继续前进。
由于缺少官方的资料,有时候一天也难以寻到一两户人家。即使好不容易找到老人,却发现因为不懂当地方言,根本无法进行交流。她们只好去找当地村民翻译,然而一个村里也找不出几个懂普通话的,效率的异常低下让她们灰心丧气。
除了上述不便,不少老人把寻访者拒之门外,让人感到心酸。有一位老人的亲属朝着志愿者们怒吼道:“你们到底把我们当作什么?总是来,又每次拍完照就走。既然这样就干脆不要来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你们的帮助。”原来在志愿者们到来之前,许许多多的记者已经来到这一带采访过老人了,却很少有人是真正的关心老人,导致老人们对此类活动产生了抗拒心理。知道了这些,他们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们说,从未想到自己会在太阳暴晒下等几个小时的公交车,也没有想到会被狗追还吃不上饭,更没有想到去寻访受害老人需要翻山越岭。很疲惫,也喊过苦叫过累,可是他们却从未想过放弃,他们说这是上大学后最棒的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
15物管的孙锣莹,参加了十几次寻访,她向我们讲述了她一直坚持的原因:“有一次去老人家,我们走进去只有他一个人躺在屋子里,无妻无子,老人说偶尔还会有人来看看他,但平常都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当时我们几个人内心沉重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老人岁数已经很大了,在这世间的时间屈指可数,我们能做的很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有空的时候去看看他。”
志愿者用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和手模等方式记录了老人的受害经过、受害部位、受害以后的心路历程,为他们每个人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并以众筹和企业赞助等方式,为老人们送去温暖。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有的老人经济困难,连药都买不起,志愿者们便与义务为烂脚老人换药的万少华医生联系,为老人争取他的帮助。
有的老人不知道怎么去领补贴,志愿者们便赶到老人所在街道办事处,弄清楚具体流程和办法,帮助老人领到抚慰金。
有的老人没人照顾,志愿者就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烧饭。
得知有一个基金会一直坚持看望老人,志愿者主动与基金会的负责人联系,共同商讨帮助老人的办法。
伴随着志愿活动的开展和回访次数的增加,老人们逐渐敞开了心扉,慢慢开始话起了家常。原来,除了病痛,更让许多老人们感到痛苦难忍的,是平日的孤独无聊。志愿者的陪伴,让老人看到了真诚;志愿者的帮助,让老人看到了希望。一个村干部说,看着志愿者们所做的一切,他深感基层工作的不足。
而志愿者们,也逐渐得到了老人的认同和支持。受访的老奶奶热情地给志愿者搬凳子,坚持请他们吃橘子;听说志愿者要离开,老爷爷眼神黯淡,直到志愿者说下次再来看他才放下心来;离开的时候,老爷爷扒拉窗户,伸出手挥舞着,笑着和志愿者说再见……
石室三村的吴财有老人告诉记者:“孩子们都还在上学,能做的不多,我们也没有什么需要他们帮忙的,只要他们经常来看看我们就好。很谢谢孩子们能记住我们。”老人提及志愿者们一个劲地说:“他们都很好,很乖巧,能来看我们就很好了。”
老人的认同,是志愿者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每每出行,红马甲穿上身,有种极为自豪的感觉。”周丽琼如此说道。
16物管的王超男,参加过三次活动,他在回访陈四毛老人的日记中写道:“在离开的时候老人起身相送,可能在他们眼里我们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可这次简简单单的访问,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安慰。我们要尽我最大所能去帮助这样的弱者,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活动最初的组织者刘芷昕说到,尽管在大学里也参加了许多活动,有过许多省级份量的荣誉,但却觉得关爱细菌战受害者这个活动是最她难忘的。就是在这一段经历里,她了解到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一些弱势群体,还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所以会鞭策自己更加努力,迅速地成长,争取更多的一些机会去帮助他们。
“我们想做的,远不止这些!”15机电1班的蒋云涛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意义,我们渴望的是提供实际的帮助!我们不仅仅是想筹得一些善款,拉到一些赞助,我们更希望借助这样的方式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开始关注这些老人。我们还打算和医院方面沟通,不论多少,只要能减轻老人的一丝病痛也好!”
他们将寻访老人的资料整理成册,根据受害老人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组建了一直追爱忆衢志愿者服务队。
依托其他公益服务平台,让细菌战受害者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为受害老人的生活、烂脚病治疗汇聚了更多的爱心力量。如今,追爱亿衢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继续深耕志愿服务项目。
他们已经走出柯城区去往远离市区的开化县、江山县等地区,他们发现那些老人的情况更为糟糕,他们连最基本的护理常识和护理条件都没有,伤口溃烂流脓,没有纱布包扎,大都直接裸露,或者拿衣物或袜子盖着就是了。
目前,江山县、开化县、衢江区都已经有固定的志愿小组进行志愿服务。更远一点的杜泽镇已进行过实地调研,志愿小组也已组建完备,下周志愿者们就将前往杜泽。
至于更为偏远的常山和龙游,因为需要更为详细的实地调研,志愿者们打算利用暑假时间进行走访。
回望过去,他们获得了双百双进十佳团队的荣誉,收获了老人的爱与信任。如今,团队成员还通过申请认证“追爱忆衢”公益服务平台,扩大“追爱忆衢”活动的影响力。他们不断壮大自己的团队力量,为细菌战受害老人点亮苍茫暮年。
展望未来,这个仍然年轻的“双百双进”荣誉团队充满着希望与斗志,他们准备从影响力、资金、医疗三方面入手继续开展志愿活动。他们打算与衢洲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班联手,让老人们能够得到更加规范的的包扎消毒,以减轻伤口的感染程度。他们还在扩招、拉赞助,不断壮大自己的团队力量。
他们仿佛山间的一缕清风,清晨的一抹暖阳,怀揣着爱与关怀为老人们带去温暖和希望!他们的青春是永不停歇,是为爱公益的日月光华。(大学生记者团 池云丰、陈乐瑶、姚忠浩 指导教师:向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