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j.zjol.com.cn/news/624106.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向翠林
报告显示,我国现有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普遍存在健康隐患和情感缺失,如何给他们提供足够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接受到公平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衢州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性别不同,专业不同,但他们富有爱心,无私奉献,他们进行着一项共同的事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两年的时间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衢州大地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志愿之歌。
缘何而起 因何坚持
2014年6月,为期4年的中英合作项目“改善中国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研究”项目启动,中方牵头单位是浙江大学。
2015年3月,浙江大学向衢州学院发出合作邀请,校团委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爱的接力棒,从选拔、培训和保障三方面发力,将其作为重点品牌项目开展积极探索。
经过笔试和面试,从全校10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了56人,组成了志愿者工作小组,分别进驻江山和开化的14个村庄,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
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校团委对志愿者进行了系统培训,从教学方法设计、应急情况处理到和家长的沟通,面面俱到。他们制定了“六个一”工作机制:一份档案,见证成长;一本笔记,记录点滴;一次总结,力促提高;一个瞬间,留下美好;一个特色,百花齐放;一个电话,传递温暖。
14英语专业的王央央,是第一批入选志愿者,“小时候,浙江大学的学生到我们那开展过志愿活动,我对志愿姐姐印象很深,所以我也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份笃定和责任,她比别人多了一些细心与坚持。2016年2月,王央央去浙师大做交换生,每次周末轮到她做志愿者时,她都会在周五的晚上从金华坐车回学校,周六去村里陪孩子,周日晚上再赶回金华,整个学期一次活动也没有落下。她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两年的时间里,同学们坚持每个周末去各个留守儿童俱乐部,奔赴一场特殊约会。如今,志愿者们已经积累了家访记录、个案观察、实践日记、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档案等2000余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远离城市,深入农村,志愿活动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周末,其他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他们早早起床,去南湖广场挤上去各地的中巴车,有些偏远的地方要倒两次车,颠簸三四个小时。
由于经费有限,吃一整天的泡面是常有的事。通常村里会提供住宿,也有条件特别不好的时候。有一次,4个同学只能睡在临时拼凑起来的办公桌上,没有被子,就将几张草席铺在桌上,个高的男同学,只能曲着腿睡一晚。无法洗澡,没有空调,没有蚊香,第二天一早,身上布满被蚊虫叮咬的红疙瘩。
“参加志愿活动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是这样幸福,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有父母陪伴,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单震宇同学这样说道。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教学上的遇到的问题更棘手。“刚开始我以为只是简单地上上课,没有想到会这么难。一大帮孩子,年龄跨度从幼儿园到初中。有的特别调皮,有的特别粘人。”韩西楠说。
但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志愿者们对年龄不同的孩子进行教学分层,每个人负责一个年龄层,根据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
除了辅导功课,同学们还尽力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吹墨”、“变废为宝”创意手工、贴树皮、木头人、击鼓传花……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收获了一张张孩子的笑脸。
“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同学们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考虑小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及家长的需求来安排、调整课程。
“内向的孩子存在自卑心理或者单纯的性格问题,我们不主张强迫他们融入集体,而是着重鼓励培养兴趣,赠送书籍,开展读书沙龙,上门进行家访,后来孩子们也愿意加入活动。”姚圣洁说。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渐渐跟大哥哥大姐姐熟悉起来。有的会把自家种的橘子送给老师,有的会亲昵地粘在他们的身边,变成“小尾巴”。
最让姚圣洁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叶苗的小姑娘,有一天,她在教孩子们折纸花,叶苗趁她不注意悄悄跑到她身后将纸花插进她的头发里,姚圣洁一回头,正好看到了小姑娘黑亮亮的眼睛,孩子天真可爱的脸庞让她终生难忘。
孩子们的喜爱让人满心欢喜,孩子们的改变更让他们激动不已。余巧清晰地记得,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上课不听讲,还会影响其他的人,是个唱反调的“小霸王”。
余巧对这个小男孩格外照顾。慢慢地,他竟然主动去上余巧的课,开始认真地听她的话,跟她玩耍。“在画了无数张画和许多关注后,他开始有一点一滴的变化,种种转变都让我欣喜若狂。我突然懂得了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他们同样也会回报同等的爱。”余巧在工作总结里这样写道。
暑期活动结束,许多孩子都很舍不得,一遍遍地问为什么要走,什么时候回来。一个小女孩桌上放着一个小小的指南针,说:“老师,你要离开了,这个送给你,以后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它,它指的方向就是我在的方向”。
“当时我的心里仿佛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着,透不过气来。我深深地爱着这些孩子们,希望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你们是降落人间的纯洁天使。”王钶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征途漫漫 任重道远
志愿的点点火花,不止点亮了孩童的星空,燃起了志愿服务的燎原之势。两年来,王央央、姚圣洁、韩西楠、单震宇、余巧、王钶……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之感染,自发加入关爱团队,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56人发展到现如今的150余名。
“陪伴是最温暖的事情,潜移默化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姚圣洁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关爱,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但是,这样短暂的陪伴,无法完全填补这些留守儿童内心的空缺。
郑书艳所在的四都村有一个小女孩,不爱讲话,问她问题只会点头摇头,她努力了一个星期,没有丝毫好转。“我们四个想尽各种办法要改变她,可是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郑书艳内心无比遗憾。
一时的陪伴也许可以弥补父母缺失的遗憾,但关爱留守儿童的道路,依然漫长。同学们深知,只有耐心之树,方能结出黄金之果。身前是落日,身后是地平线,他们用不断追赶的背影告诉人们,关爱留守儿童,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