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教师教育学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五年,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了做精师范与兼顾多样相结合、提升质量与培育特色相结合的办学思路,逐渐培育与凝练了教师教育和人文艺术的办学特色。全院师生团结奋进、戮力前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五年创新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谋发展
(1)坚守师范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禀承衢师百年办学传统与历史积淀,高擎师范旗帜,2015年,学院确立了“博文约礼,明道砺能”的院训和以“教”的篆刻体为核心的院标,提炼学院精神,培育师范文化。坚持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师能建设”为主线,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做精做优教师教育类专业。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制订了《教师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建构了“平台+模块”的“2+2”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341”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师范素养和技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五年师范教育成果丰硕,师范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共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40个,省级比赛奖项133个。有3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个培育项目进入校创业孵化园。
(2)适时而动,助推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
随着学校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的成功获批,我院根据多样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在坚守师范特色的同时,快速推进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统筹师范类课程及其实践模式,强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2014年,我院结合衢州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实际,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开展了与开化县等地区的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学前教育“五年一贯制”培养工作。探索建立UGS协同培养新机制,初步建设了29所教师发展学校,推动三方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全面合作。2015年,我院成立了技能教学部,全面负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努力实现技能训练“人人过关”,技能竞赛“人人参与”。2016年,我院率先在学校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三位一体”招生试点工作,选拔乐教、适教的较高素质的生源,致力于面向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培养。重点扶持视传专业,培育其专业特色,培养集传统平面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
(3)抓课堂、推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院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统领,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两学一做”为契机,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凝心聚力,为推动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创建“一体两翼”党员实践服务教育活动党建品牌,强化党员党性锻炼,提升党员素质,激发我院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2016年,我院学生支部的“四点钟学校”获浙江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院坚持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校园文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打造出了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社团沸腾周三个精品活动为核心的富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分别成立“顶呱呱”儿童剧社和“目目剧社”,专注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儒雅气质的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五年教学科研,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显担当
(1)筑巢引凤,为教学科研注入源源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院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工作,尤其是紧缺学科如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近年共引进博士9人,硕士12人。积极推进柔性引进政策,吸引特级教师、名师等一线教师来校任职或兼职,五年间,累计聘有139名兼职教师,其整体素质能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先后有2名省教坛新秀,1名省高校优秀教师,6名市115人才,8名 “双师双能型”教师,3名校“十佳教师”,还踊跃出一大批优秀党务工作者、“撸袖先锋”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为教学科研发展蓄积能量。
(2)锐意改革,迎来教学科研发展新局面
重视教学改革,通过组织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观摩活动、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申报各级教改项目,增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教学改革成效初显。五年来,累计获得1项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5项省教改及课改项目,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位老师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荣誉,12项获校研究性教学三等奖以上荣誉,12项校级教改项目,7门校级精品课程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注重科研改革,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量化考核,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强硬件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各类实训中心(实验室),努力提高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促进学院科研氛围建设以及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改革效果颇丰。五年来,学院教师累计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近6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国家二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SCI、EI收录2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1部。获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哲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二等奖。
(3)融入地方,助推地区文化与教学改革发展
学院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推动地区文化事业产业加快发展。学院教师承担衢州市孔子文化建设的部分任务,完成了市重大项目《衢州文献集成》编撰工作。教师创作的《衢州呼唤你》、“衢州系列美食”“南孔爷爷”等音乐、美术作品成为了宣传衢州的代表性符号。此外,学院学生成立顶呱呱儿童剧社,深入衢州基层幼儿园开展表演,获《衢州日报》多次整版宣传,反响热烈,成为衢州第一家公益性专业性儿童剧社。
学院重视基础教育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推动我院教师“走基”工作,鼓励其参与指导中小学、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近五年,我院教师共承担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152项,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000余名。
一所有百年办学传统的学院在新时期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特别是2012年以来锐意改革,实现跨越发展,是教育人坚持奋斗、勇往直前的结果,是学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勇立潮头敢为先”的闯劲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保持这种机遇意识和进取精神,凝聚起促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做足师范文化建设这篇文章,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教育学院 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