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化学材料工程学院李璐铫在朋友圈更新了一张动态:09:24,室友给我发了加油红包,如果进了,我就打开。17:35,李璐铫领取了室友的爱心红包,是的,她成功考取了浙江大学土壤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浙大就是我的目标院校”
“大二我就已经下定决心考研,大三下学期开始正式准备。”谈及考研的目标,李璐铫笑着说:“浙大一开始就是我的考研目标院校。”“我以后想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跟着班主任程海翔老师在大学期间接触了很多科研方面的知识,让李璐铫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是更高的学习平台。在了解到好的学校会有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之后,“我想出国学习,去更高等的学府接触更多科研的机会,浙大是我最合适的选择。”
“哈佛大学一个著名教授讲的,关于公平和正义,我发现他们的课堂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那节网易公开课李璐铫至今印象深刻,“他们的课堂更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够包容更多的差异,我坚定了考到浙大,寻求交流机会的信念。”
面对“考浙大”这个目标,李璐铫从来没有过动摇。“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得很清楚:我想成为一名学术科研人员,为了这个目标,我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我想抓住10%的可能”
李璐铫的室友曾经问过她:“你觉得你有多大的可能考上浙大?”她回答:“我觉得只有10%。”但李璐铫说:“我想抓住这10%的可能。”
考研其实比李璐铫自己想象的要苦多了,尤其是暑假留校的那段时间,“很难熬,很久没有回家,很想爸妈,整天除了看书就是看书。”那段时间很迷茫,“别看我说的那么斩钉截铁,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所付出的到底有没有回报。”
度过了迷茫期的李璐铫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她特别提到了自己数学学习方法:“我会特别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做完一套真题试卷,我会记录日期和试卷年份,写下对应试卷的我不熟练的知识点,在每天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我会再复习这些知识点,在考前我也抽出时间全部过了一遍。”
“有一次下大雨,教室也停电了,但考研教室的我们还是在黑暗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教室里特别安静,那一刻我想到,每个人都在各自拼命着啊。为此,我又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别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能努力呢?”李璐铫说自己只是众多考研学子中的一员,在她的身边,不仅是室友们,还有许多同学风雨无阻地奔往自习室学习,有很多朋友起早贪黑地做题背书。尤其近年来学院考研团队协作意识不断增强,考研宿舍明显增多,宿舍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支持,协同作战,成效突出……在这样浓厚的考研氛围里,她只能让自己更努力,才能追上别人前进的步伐。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成绩终于出来了,成绩不是很好。“我当时很难过,但还是打起精神准备调剂。”幸运的是,当时浙大同一院系有调剂的名额,她报名参加并获得了复试资格。“我全心准备复试,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李璐铫最终考入了浙大土壤学专业,“很开心,但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其实,这样子幸运不是毫无底气,更是靠实力说话:大一到大三期间,李璐铫的综测成绩从未掉出过前五,每年都是奖学金得主,更是在大四这年获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面试的老师所关注的论文,也是她大学期间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李璐铫是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她还同时参与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她在大学的积累,让她在复试中脱颖而出。
“能够前往浙大继续深造,还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辛勤栽培,”李璐铫由衷地说,“早在大一,在班主任程海翔老师的指导下,我就与科研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申报科创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这一系列的经历让我在研究生复试中有了更大的资本。”
“准备复试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一直在帮我修改PPT与自我陈述资料,苏国栋老师还在复试前特地打电话鼓励我,叮嘱我别紧张。”李璐铫介绍到,从动员大会到经验分享,从备战指导到政策解读,从答疑解难到情绪疏导,苏国栋老师也一直与学生一起奋战在考研的战线上。(学生记者/汪佳妮、雷雅莉、陈志远 化材学院/高巧玲 指导老师:吴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