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http://qzrb.qz828.com/qzrb/html/2018-04/05/content_2278662.htm
记者 吴昊斐
一直以来,性教育在校园课堂中都处于缺失的状态,而当新闻里一次次出现儿童性侵案件时,我们除了心痛惋惜之余也该反思,对孩子的性教育该如何开展?该怎么教孩子防范这些侵害?
4月3日下午,来自衢州学院的一群师生走进柯城区阳光小学,用儿童情景剧的形式,为一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性教育课。他们希望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校园打开一扇性教育大门。
“遇到坏叔叔,我该怎么办?”
大学师生用情景剧告诉孩子们答案
课堂从一个关于拥抱的情景剧开始,衢州学院的学生们身穿着动物布偶服装,用故事给孩子们演示什么样是礼节性的拥抱,什么是让你不舒服的拥抱?一首改编的儿歌《身体歌》,一下子就俘获了孩子们的心。
接着,衢州学院性别文化研究领域副教授马丽敏和她的学生小钟,用情景对话的方式,带孩子们看了《我是怎样来的呢?》绘本,小朋友们托着腮认真地听老师讲,有的还边听边跟着老师拍拍自己的身体。
“身体是你们的好朋友,要照顾和保护它。”马老师在课上告诉孩子们,身体有些部位可以露在外面给别人看,有些则是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和接触的,如背心、裤衩、裙子遮盖的地方。
认识完了身体,来自“动物王国”的哥哥姐姐们又给小朋友们演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放学回家路上的小女孩,心无防备,被装作醉酒的陌生人带走,受到了伤害。另一个是独自在家的小男孩,被邻居叔叔以找东西的名义独自带离开家,受到了侵害。
每一个故事,马丽敏和学生都设置了许多选择的时刻,比如要不要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独自帮助一个醉酒的陌生人?要不要跟陌生人走?要不要跟邻居叔叔去家里玩游戏?受到伤害后要不要告诉老师?每当面临选择时,孩子们都说出自己的决定,当剧里的“小女孩”或“小男孩”做出错误的选择时,孩子们忍不住捂住眼睛、耳朵。
“小朋友们不要怕,这时你就应该大声呼喊‘我不认识你,别碰我’,如果陌生人仍没有停止的意思,就要向身旁的其他大人寻求帮助。”马老师在随后的课堂上,耐心地一一告知了孩子该如何应对。
排练时有的大学生羞红了脸
一年级的孩子却听得特别认真
40分钟的课堂,在满满的情景对话、说唱、儿童剧等新颖的形式里很快就结束了,孩子们都意犹未尽,马丽敏也感慨万分。
这是她第二次把性教育“防性侵课”带进小学生的课堂,上一次在衢州市实验学校,也是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上课。“上一次在讲《我是怎样来的呢?》时,考虑到一开始孩子们的接受程度,绘本里的一些器官的画面我们是遮掉的,这次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很惊讶。”马丽敏说。
在绘本画面上,“爸爸”和“妈妈”的身体都直观又简单地展现视野里,孩子们却认真又坦然地边听边看,把它当做科普的课堂。
“第一次排剧目,看到这个绘本内容,我们都羞红了脸,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第一反应还是害羞、回避,后来才慢慢习以为常。”表演剧目的学生之一、来自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16中文专业的戚淑娇告诉记者。
“在学习性知识时,孩子们特别认真、自然,并没有很多大人们想象的那种表现,其实这也是我们应该摆正的态度。”马丽敏说。
性教育刻不容缓,
希望带给孩子们实质性的保护
说起为什么要做儿童性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尝试,马丽敏告诉记者,她是研究性别文化的,原本一直研究建构现代女性价值观、婚恋观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方面,在去年“红黄蓝事件”发生后,了解了一系列的儿童性侵案件,她在愤怒之余就考虑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儿童性侵案频发,除了孩子本身的防范意识缺失外,直接原因是家庭基本监护的缺失,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和对孩子防范性侵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性教育真的刻不容缓。”马丽敏说道。
但儿童防性侵课程包含了很多安全常识,涉及儿童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教育学、法学、犯罪学等多个领域,该如何开展?怎么样才能适合孩子们?马丽敏花了很多精力,学习了大量专业领域的资料,并结合衢州学院目目艺社剧团情景剧教学等,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开发了融合情景对话、说唱、儿童剧等形式的课堂。
“为了对孩子们负责,我们每个环节甚至每句话都研究设计很久,确保不能因为课堂上某句不合适的话而误导孩子。”参与剧本创作和演绎的学生钟悦岚告诉记者。钟悦岚是小学教育专业大二的学生,目前正在一所小学实习,“我发现现在的家长多数都愿意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真相,但苦于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不好意思谈、怕谈不好。”
“我们这次去了阳光小学,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其实除了城市学校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更是需要性教育的启蒙,他们是性侵案件的高发群体。我们下一步要去农村的小学上课,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实质性的帮助。”马丽敏说道。
目前,马丽敏和她的学生们主要以公益的方式来推广,“我们人力有限,经费也有限,只能一个一个阶段来,但其实防性侵教育应从2岁时就开始,且要一直持续,所以一定要落脚到校园里,成为常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