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今日头条》:衢州著述文化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8-05-05浏览量:876

《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6551532239283290628/?

作者:衢州学院 吴锡标

课题负责人:吴锡标

衢州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区位优势独特,位于浙闽赣皖四省交际,“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咙,通宣歙之声势”;重教兴学之风浓厚,史称“衢为大郡,在东南号称多士”;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南宋初年孔子后裔南迁并定居于此之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东南阙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历史文献是最能体现其风采的重要载体。随着两宋以来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南移,衢州文化也不断走向繁荣,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以及各具特色的文献著述。

浙江素有编纂大型地方丛书的优良传统。清代以来,浙江许多州府编有地方丛书,如杭州的《武林掌故丛编》,嘉兴的《�李丛书》,台州的《台州丛书》,宁波的《四明丛书》、湖州的《吴兴丛书》、温州的《永嘉丛书》、金华的《金华丛书》,等等。衢州先贤传世著述甚多,如明代叶秉敬“淹贯万卷,著述鸿富”、徐日久“邃心史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015年9月,由衢州学院主持编纂的《衢州文献集成》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首次对衢州历史文献的系统、全面而完整的整理汇编工作。《衢州文献集成》收录了从唐代到清末的衢州文献及民国时期的方志,总计230多种,卷帙200册。《衢州文献集成》在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透视《衢州文献集成》,除收录程俱《麟台故事》、袁采《世范》、杨继洲《针灸大全》等历史上不断翻刻、广为流传、学界熟知的文献之外,具有以下亮点和特色。

衢州著述文化


第一,孤本多且富有价值是集成的一大亮点。集成收录的孤本近百种,占整部集成的近一半。古籍孤本在文献学上具有极高价值,但若得不到及时保护,则极可能散佚。《衢州文献集成》的编纂出版,使之能得以永久保存和广泛流传。也有人认为,不少孤本由于本身学术价值不高而未被抄录和刊刻。综观《衢州文献集成》则可发现,其许多孤本无论对于研究衢州历史,还是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宋代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指导科举古赋用韵而作,元至正后逐渐取代“平水韵”系韵书地位,成为古赋押韵共同遵守范本。元代朱宗文的《蒙古字韵》借镜八思巴文,审音精准,与口语接近,对研究蒙古音韵学和元代音韵具有极高价值。明代方应祥的《周易初谈讲意》旨在阐发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创作《周易》之初意,可谓发人未发,弥足珍贵。清代詹文焕的《四书合讲》综合宋儒以来诸说,旁参互证,使繁者简而异者一,风行海内外。清代詹师韩的《闺铎类吟注释》以诗歌体吟诵历代不同类型女性,具有开创性意义,被宋国澍称为“实欲引人入深,端后学之性情”。浙江发生于太平天国时期的一次大饥荒,一般文献少有记载。大饥荒期间,江山开办了同善局,开仓连年施赈,救世济人,自江山至龙游、建德、桐庐等地全活二万余人。应江山人冯悟斋等人之邀,由清末著名外交使臣、内阁中书舍人余乾耀编纂的《同善录汇编》(私人藏书家王保利收藏),为研究当时社会各界的饥荒应对策略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目前为止,从地方实施情况与地方乡绅对变法态度的视角,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却因资料局限而不够深入。清末衢州乡绅詹熙编撰的《兴朝应试必读书》(现藏于衢州博物馆),则为研究戊戌变法在地方社会的反应提供了珍贵史料,其中的《时务论》《时务策》分别以通商富国、学习西方技艺和制度为主题。

衢州著述文化


第二,衢州古代著述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学术地位。就各部类文献而言,“小学”类和“医学”类两方面较为丰富,彰显了衢州文献的特色。文字学、音韵学方面的小学类著作近30种,较宁波、金华等地均为领先;经学领域的小学类传世著作为八种,前述《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蒙古字韵》之外,元代吾丘衍的《周秦刻石释音》《续古篆韵》,明代叶秉敬《字孪》《韵表》《声表》,清代徐钟郎《读诗韵新诀》,均具有极高学术价值。明清衢州多名医,著述五十多种,且不乏传世佳作。明代有刘全修《注解病机赋》,徐用宣《袖珍小儿方》,徐凤石《秘传音制本草大成药性赋》,杨继洲《针灸大全》。尤其是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价值更为突出,被誉为针灸学集大成巨著、中国古代医学瑰宝。清代有祝登元《心医集》《医印》《医验》,项文灿《症治实录》,雷逸仙《医案》《方案遗稿》,雷丰《时病论》《灸法秘传》《方药玄机》,江诚等人《医家四要》。其中《心医集》为综合性临床医学之作,其“静功妙药”集儒、佛、道静心坐功之法于一体;《时病论》集四时六气之病,总言先圣之源,分论后贤之本。就方志学而言,无论是方志理论还是修志实践,清代成就最高的当首推章学诚,余绍宋则在章学诚基础上有所改进,余修民国《龙游县志》堪称民国地方志代表。梁启超为其所作之序如此评价,“无实斋则不能有越园”,“有实斋不可无越园”。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