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院人物】臧亦雨:圆梦上海音乐学院的女孩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18-05-11浏览量:2387

2018年4月16日,我校教师教育学校14音乐本科的臧亦雨以总分390的成绩被上海音乐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录取,其中一门专业课更高达147分,将近满分。“同学转发结果给我看的时候,我激动得头皮都发麻了。”臧亦雨道,“可我很快冷静了下来,意识到接下来还有三年的硬仗要打。”

 

我有许多学习“小妙招”

147分的高分,让许多人羡慕不已。臧亦雨学习专业课的小妙招,便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音乐是不需要语言的。”只见她轻打响指,又结合拍手、拍肩、拍腿几个简单的动作,一段富有律动感的节奏便缓缓流出,“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奥尔夫的体态律动。只有将课本上生涩而成套的理论体系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现是多么实用而有趣。有用的东西我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学。”

除此之外,她还会给每一道题目梳理思维导图,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共通之处。“很多知识点都喜欢‘串联’在一起考。比如有道题是问:奥尔夫教学法在认知和行为上的体现。其实这包括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知识点,我就会用清晰的流程框图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思路:先名词解释,再说明二者的联系……这个过程让我的答题思路特别清晰。”臧亦雨分享道,“实在想不明白的,我就会去中国知网上查阅资料。中国知网是我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一个超级‘福利’,是我的第二个老师。当我遇到没办法理解的知识点,我就会在知网上搜寻专家论文,一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二是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久而久之,答题的本领就‘磨’出来了。”

时间是“抠”出来的

选择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专业,对臧亦雨而言,其实是个“剑走偏锋”的尝试。要在半年内完全“消化”别人本科四年的知识,臧亦雨直言自己“压力很大”。为此,她求知若渴地找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导师,“我当时真的特别着急,就好像别人都在建高楼大厦了,我还在打地基。我只能不断地把时间挤出来,咬着牙撑下去。”

就连来回上海的6个小时的动车时间,臧亦雨也不会放过。“别人都在车上追剧、聊天,我拿起一本教学论开始疯狂背书。”她总是想方设法地“抠”出时间,多学一会儿。“中午食堂比较挤,我会选择等人走的差不多了再去吃饭,这样虽然饭菜不热乎了,但能避开高峰期,节约了时间。洗澡的时间也会放在下午6点的时候,这样就不用在11点寝室热水断掉之前赶回去。晚上寝室熄灯后,室友都睡了,我就会拿着书去厕所,借着那里的灯光多学一会。”

“考研的那段时间,我总想做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那个人,要是听到别人早起晚归的脚步声,我就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我给自己设了无数个假想敌,不断地鞭策自己。”臧亦雨说。

压力与动力并存

4月8、9号的笔试前,臧亦雨把自己关在宾馆里整整一个星期。“第一天考完试后,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第二天的4门专业课考试,觉得时间完全不够,背着背着我就忍不住大哭起来,”臧亦雨说道,“可是哭能解决问题吗?我只好逼着自己调整状态,告诉自己崩溃只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泄过程。”那一天,臧亦雨一直复习到凌晨两点半。

第二天的三个小时的考场“长征”里,臧亦雨的笔就没有放下过。理论课的考试,每一道题目都是一篇“小论文”,每一道的答题区都有一面A4纸。写到临交卷时,她的手都忍不住开始发抖,停笔后,手都仿佛不是自己的了。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出了考场,第一时间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后,臧亦雨才缓过来。“为了不让我情绪受影响,妈妈忍了一个月没给我打电话。那天更是在电话前守了半天,喝不下水也吃不下饭,说比我还着急。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心酸也特别幸福。我知道考研的路上,我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除了父母,班主任章向玲老师也一直关心她、鼓励她。“章向玲老师对我就像对亲生女儿一样,考完试我接到的第二个电话就是她打来的。坚持不住的时候,是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孤独才是人生常态。熬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经得起风浪。我一直铭记着这句话,把它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对于臧亦雨的成功,章向玲老师同样感触颇深:“小臧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孩子。这从她平时的学习生活就能看出来。她跟着我主修钢琴,不管我给她布置多么难的曲子,她都能在我面前几乎‘完美’地演绎出来。包括她去上海上课也一样,就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知识。很多时候我都怕她撑不住,但她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还有钟腾等优秀的“研友”也和她一起奋斗,“还记得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做ppt需要大量的视频和文件资料,研友们帮我在知网上找了几十篇论文,帮助我节约了很多时间。”

“我一直很想去体验德国本土原汁原味的教学法,上海音乐学院也有很多优秀的德国老师。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造,才能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努力了,我成功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臧亦雨笑着说。(学生记者:郑璐 尹润琪 陈乐瑶  指导老师:吴兰兰)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