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29日,我校召开2018年人才与科研工作会议。校长谢志远作主题报告,党委书记胡建新作总结讲话。全校科级及以上干部,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负责人,各学院系主任,部分教授、博士等教师代表,科研处、人事处全体人员参加会议。
谢志远在会议上作了题为“以应用型学科发展战略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新建应用型本科内涵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学科切入紧紧围绕人才与科研两大主题,全面总结了升本以来学校在人才和科研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应用型发展内涵,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保障措施。
谢志远充分肯定了我校升本后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升本以来,我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内涵稳步提升,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科研平台建设成绩喜人,产教融合全面起步,人才培养成效有亮点。同时也存在学科优势与特色不够明显,科学研究水平亟待提升,应用型学科发展的成效比较薄弱的发展短板。
谢志远在报告中详细阐明了应用型学科建设的背景、内涵、发展方向、建设的着力点、建设原则以及建设目标。他说,当前我校发展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技术发展为我校应用型学科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办学视角的提升也为应用型学科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敢于、善于解放思想,打开视野,进一步创新理念和思路。通过牵头建立“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走提质增效,提升内涵建设的办学路子等策略努力使我校由边缘变中心、由被动变主动、由新建变优势,努力做好“人无我有”“立足当地”“以小见大”“抱团取暖”的文章。
针对下一步工作,谢志远指出,一是要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集聚优势资源集中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扎实推进4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二是要提升学科地方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博士工作站、研究所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所合作,构建校企深入合作的研究院,与政府构建产业化学院。三是要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四是要高效整合资源,形成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良性循环格局。五是要做实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的科研工作,形成“四校”与“四地”的产教融合互动。六是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博士、学科带头人及柔性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七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施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打通内部协同机制,与县级政府建立实体化的产业研究院等。
谢志远强调,学校的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一页,我们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学科发展战略,同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为衢州、浙江以及四省边际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8日下午,全体与会人员聆听了来自湖州师范学院副校长、博导叶金云教授作的题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讲座从“高校为什么要加强学科建设?怎样开展学科建设?地方高校任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等方面阐述了人才、科研和管理的重要性。与会者就此进行了经验交流。
29日上午,全体与会人员分组围绕谢志远校长的主题报告、《衢州学院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等6个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与会同志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校领导分头参与了小组的讨论,认真听取各方意见。29日下午,各小组代表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胡建新作总结讲话。他说,谢校长所作的专题报告,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方向清晰、措施有力,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价值基础和落实基础,希望大家能够深刻领会、重在落实。
胡建新指出,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征程开始,当前我校已经进入了第二轮创业的新阶段,其重要标志是硕士点申报。他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人才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人才为本、人才优先”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优秀人才上升空间,让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受到广泛的尊重。二是要加强科研为学生培养服务的实践与探索,注重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学术规范、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办学理念。三是科研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要努力为人才搭建更多的事业发展平台。既要搭建好校内平台,也要搭建好校外平台,将更多科研成果做在企业上,打通人才与企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五是要改进与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全面改进人才评价机制,真正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思想落到实处。
会上,胡建新还传达学习了2018年全省本科高校书记校(院)长暑期读书会精神。(文/余蕊 摄/胡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