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http://qzrb.qz828.com/qzrb/html/2019-01/12/content_2345424.htm?from=timeline
谢志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日趋深入,数量众多、体系健全、类型多样的高等学校成为支持我国产业变革、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衢州学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着眼于“从传统产业阶梯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通过实施“三连接、三打通”模式,走出具有区域特色、地方特点的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之路。
一、上下连接,打通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路径
地方应用型本科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在科学研究和基础创新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做好科学成果技术的孵化器、建立打通企业需求的新平台。
上连高水平院所,共建研发中心。衢州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针对衢州特种纸新材料的发展,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浙江特种纸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针对区域高端制造装备业的发展,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建“衢州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共建的研发中心。特别是2018年引进了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落户学校,实现同吃、同住、同学习,共建、共享、共发展。三年来,通过共建的研发中心,共有院士、知名专家、教授来衢州服务200余次,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
下接企业发展需求,共建企业创新平台。衢州学院与衢州市委组织部联合企业,三方共建企业博士工作站26家,服务涉及衢州百亿级产业集群;成立浙江省氟硅新材料产教融合联盟,服务区域支柱产业;与上市企业仙鹤股份公司,建立企业研究院;与开山集团共建浙江省衢州空气动力装备重点实验室;与红五环集团合作,瞄准“一带一路”共同培养留学生。既有效解决了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等难题,也助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左右连接,打通新旧动能转换路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校如果不能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化并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创新产业化,就难以实现特色化发展。
左抓产业创新化,做到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区域“立地式”研发服务的高地。衢州学院贯彻落实发展数字经济的省委“一号工程”,与衢州市委人才办合作,共建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通过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巨化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一系列对接区域骨干重点企业的专项服务行动,近三年来,共服务企业200余家,解决企业项目300余项。
右抓创新产业化,做到产学研创结合,打造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衢州学院通过“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实践体系,构建了资源要素齐全,教育功能一体化、双创活动社会化、项目孵化系统化的“一全三化”式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出科技型小微企业48家。去年上半年,被教育厅评为示范性创业学院,被省发改委评为省“双创”示范基地。
三、内外连接:打通大学集群知识溢出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间的路径
我国块状经济特征明显、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应用型本科在扎根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同时,需要与相邻区域的同类型高校协同合作。
内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习者创造价值能力提升。学院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推行“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教学改革;优化提升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等紧贴数字化产业的新专业;建立“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的新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与红五环集团合作办学15年,共同培养了外抓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促进学校协同发展。衢州学院将省内边际劣势转变为省际中心优势,牵头成立“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通过建立“八互八多”的共享机制、搭建“四校”与“四地”的产教融合互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教学点,为区域应用型高等院校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并通过举办四省边际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创意设计大赛、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实现联盟内部优势转化、外部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系衢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