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1日《衢州日报》:衢州学院,全力打造集聚人才的高地——十年间,博士增加了15倍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20-08-11浏览量:3245

《衢州日报》:

http://qzrb.qz828.com/qzrb/html/2020-08/11/content_2455181.htm

2010年,衢州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随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人才招募计划。

虽然对未来已有许多规划与憧憬,但在彼时,衢州学院的教职工们料想不到,短短十年之后,衢州学院的博士教师就从8人增加到131人,足足增加了15倍,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5.1%。

到目前为止,衢州学院的专任教师中,已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19人,市级以上人才共计180余人次。

年轻的衢州学院,为何能成为集聚人才的高地?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筹资1亿,为人才解后顾之忧

2013年,张玉良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在选择未来的职业道路时,他有些犹豫。是回老家山东发展,还是在浙江找个好平台?

这时,衢州学院递来了橄榄枝。在综合考量后,张玉良和妻子一起来到衢州定居。刚入职,学校就送来一份“厚礼”——根据当时的人才引进政策,一笔总计82万元的安家费和购房补贴。

2013年,在衢州买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也不过60万元左右。买完房,还有不少盈余。来衢州工作后,“居住”一事,从来没有让他操心烦恼过。在解决后顾之忧后,机械工程学院张玉良博士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自入职以来,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国家专利5件。

白驹过隙,7年后的衢州学院对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费、购房补贴金额也水涨船高,如今,已经达到120万元左右。“其中,学院的财政补贴有80万元到100万元左右。”衢州学院人事处负责人说,自2010年以来,学校筹集各类资金约1亿元用于高端人才引进,确实做到了“重金投入,尽我所有”。

2019年,衢州市的公租房“锦西家园”48套房子正式交付衢州学院作为人才公寓使用,新教师可享受2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的福利。这是衢州学院面对青年教师住房困难问题,探索以政府公租房的方式,吸引和稳定青年人才的又一新举措。

事实上,除了在住房问题上主动为人才排忧解难,衢州学院还着力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开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如:率先设立“最多跑一次”人才服务窗口,创新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券”、购房“特优贷”、“人才金卡”等,积极营造利于人才生活和发展的“软环境”,对引进的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最大程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搭建平台,为人才拓用武之地

虽是暑假,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展喜兵博士一边带领学生们埋头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一边忙于省级重大创新平台申报和筹备工作及专业工程教育论证材料准备相关事宜。

“我是2015年来的,我的研究兴趣是高性能有机硅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这正好与衢州氟硅钴特色主导产业契合。”展喜兵说,衢州是浙江省化工材料产业集散地,化工材料类企业较多,对化材专业的人才和科研成果需求都十分强烈,衢州学院也一直致力于建设具有影响力应用型大学,来到衢州学院后,他感觉自己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近年来,利用学校重大创新平台和衢州市的产业优势,展喜兵博士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项目资助,不但参与国家重大研发项目,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针对相关领域和国家电力领域所需特殊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同时与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今年,他协助浙江开化七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新型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体系研发及产业化”被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并给予立项。

无独有偶,今年3月刚刚入职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周小龙也怀着“学以致用”的抱负来到衢州学院。“衢州有不少传统企业急需数字化产业转型,这些年来,衢州学院一直坚持‘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什么样的平台,区域有什么样的技术需求,就建什么样的学科方向’的理念,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周小龙说。

依托衢州学院平台,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周小龙在服务地方企业方面已初获成效:获批衢州市第三批博士工作站两个,分别致力于开发门业智能化生产平台和泵站智能化云平台、传统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此外,周小龙还与衢州市水利局签订了“基于大数据的降雨量及洪水模型预测”技术开发项目,为政府部门数字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鉴于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方面的突出表现,周小龙博士被评为衢州市第七届拔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

建立校地、校企密切合作纽带,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人才提供一展所学的学科发展平台,这让衢州学院在许多高层次人才眼中,多了别样的魅力。

团队建设,为人才搭发展之梯

在采访中,不少博士还表示,近年来衢州学院的团队建设越来越给力,这也让衢州学院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柔性引进”,是衢州学院引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立足衢州,服务衢州高质量发展,先后引进吴丰昌院士团队,充分发挥院士团队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培养衢州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人才,解决衢州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柔性引进”的好处是,弥补了衢州学院缺乏“学科带头人”的尴尬,院士团队可以不定期到衢州学院来指导,衢州学院的研究人才也可以参与团队学习、交流,两相促进。

博士工作站,则是衢州学院的另一大亮点。2017年,衢州学院开始鼓励建立企业博士工作站。博士创新团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数字经济领域、氟硅新材料领域、教育领域、乡村振兴、政府规划等各个领域。现在,衢州学院已建立了博士工作站77家,基本覆盖衢州的主要骨干企业。“博士工作站”,已经成为衢州地区科技创新、企业成果转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挂职锻炼,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每年,衢州学院博士、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分批分赴衢州市各县区、街道基层挂职锻炼,参与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同时探索高校联系基层合作与服务工作。他们说,在基层的实践与锻炼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对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

优秀的团队建设,让衢州学院近年来科研项目实现量与质双提升。2019年,学校到款科研经费超3200万元,在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共推出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各项学科竞赛也是硕果累累。

“精准聚才,精准用才,精心留才。”校长谢志远说,以人才之兴赋产业之能,正是衢州学院实现自身高水平建设之源。今后,衢州学院还会继续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用更广阔的的胸怀,迎天下有才之士。(通讯员 余蕊)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