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着力推进博士工作站建设,依托“博士工作站”,在推动产学研协同、校地校企联动上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得到了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9月27日,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省教育厅编辑出版的第53期《教育参阅》以《衢州学院:创新“博士工作站”模式形成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双促进》为题,介绍了我校博士工作站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全文如下:
《衢州学院:创新“博士工作站”模式形成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双促进》
近年来,衢州学院着力推进博士工作站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运行,形成了服务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双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学校和企业共发展的多赢格局。
政校企协同创新“博士工作站”模式
博士工作站从“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性”着手,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即由一名博士领衔,组建一个研发服务团队,带领培养一批学生,承担一个研发项目,服务一个企业(单位),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协同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促进科研教学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把学生直接引入生产一线和工程项目,在生产中学习,在研究中应用,着力构建融“科研、教学、践行”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资源充分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在企事业单位共建77家博士工作站,分布于全市各县(市、区),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纸、新能源、大数据物流、美丽乡村建设等行业(领域)。博士工作站已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良性格局,获得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建站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显担当
博士工作站坚持三个立足:立足服务,协同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立足共建共赢,政校企共建,学校、企业共同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受益;立足可持续,在服务中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期合作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一方面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另一方面紧跟“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战略步伐,围绕衢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需求,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博士工作站,引导博士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下沉车间。三年来,博士工作站共征得企业技术难题470余项,达成合作项目220余项,帮助企业获得各级各类项目、开发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等成果110多项,校企合作成果在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评比中实现重大突破。通过精准对接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按照“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建什么样的平台”理念布局人才资源,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优势、彰显担当,确保博士工作站项目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今年上半年,多家博士工作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建站企业把脉问诊,提供智力的技术支持,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固根本
打造了一支“研教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博士工作站建设,博士率团驻站开展科技服务,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锻炼自身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更直接、更及时地将最新科研成果和企业服务案例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的有机衔接。博士工作站建设拓宽了学科专业领域,提升了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
构建了“研教践全过程”实践育人体系。依托博士工作站平台,学生全方位融入“技术准备→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生产服务”全过程,有效构建了研教融合、学研践一体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体系。2017年以来,660多名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各博士工作站,折合课时累计约27400多,生均约40课时;320多名学生参与87项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
构建了多元化的师生评价指标。在教师层面,推行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对博士工作站建设中服务企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年度考核、评职评优等业绩指标;在学生层面,将其参与博士工作站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并将其业绩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和评奖评优体系。2017年以来,参与博士工作站建设的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38项;获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论文、授权专利等成果160多项。同时,推动了优良学风建设,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9、2020届考研上线率连续超过20%。(吴锡标 邓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