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http://www.zj.xinhuanet.com/2020-09/29/c_1126558575.htm
衢州学院位于素有“四省通衢”“东南阙里”之称的衢州市,独特的地理环境给衢州学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衢州学院始终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在“112科技服务行动计划”(组建10个科技小分队,服务10个中小企业,形成20个项目)和科技特派员计划实施的基础上,于2017年升级打造出博士工作站。
博士工作站与传统的博士后工作站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一是由当地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建;二是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之中。因此,这一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创新。经过三年多实践,衢州学院博士站已趋于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形成了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双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学校和企业共发展的多赢局面。
“最强大脑”集结 为企业把脉、引才
科润新材料成立于2009年,主导产品紫外线吸收剂UV-P,产品远销美日法德等国,并打入国际知名公司采购体系。长期以来,借“智”降本提质,进军高端市场就是企业发展的目标。
这一目标在博士工作站成立后逐渐实现。2017年5月,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吕亮领衔的博士工作站在科润新材料成立,这也是衢州市首个政企校共建的博士工作站。在工作站里,有1名教授、3名博士、1名高级工程师和8名本科生。2年多来,团队不断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讨,最终与科润新材料合作开发出连续重氮偶合工艺,投产后产值将超过5亿元。
无独有偶。不久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邓小雷和浙江永力达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携手研发的“面向半导体的硬脆材料精密曲面加工装备及其精度提升关键技术”,斩获201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次摘奖的项目,主要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加工领域,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立博士工作站以来,一直采取“企业出题、博士解题”模式,由地方建立企业需求库,学校建立博士人才库,精准对接、双向认领。据统计,2017-2019年间,工作站共征得企业技术难题470余项,达成合作项目220余项,帮助企业获得各级各类项目、开发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等成果110多项。全校师均横向科研经费逐年攀升,2018、2019年分别较2017年增长2.4倍、5.1倍。
建筑学专业博士吴宁带领的工作站在2018年12月成立,专注地理空间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在他看来,精准对接可以让博士沉下去,进车间、察实情,问需求、听意见,把问题摸上来,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是博士工作站的核心工作。
博士工作站带来的不仅是科研的“接地气”,人才培养也更“接地气”。在“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模式下,2017-2019年间,660多名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各博士工作站,折合课时累计约27400多,生均约40课时;320多名学生参与87项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参与博士工作站建设的学生取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创新创业项目、论文、授权专利等成果290多项。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和生产等环节的实践,对该领域及建站企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留在建站企业继续工作。目前,已有一批博士工作站团队学生就业于建站单位。
政校企协同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衢州学院始终围绕“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紧抓“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探索构建符合域情校情、适应发展趋势、特色实效并重的科研育人模式。
2017年5月,衢州学院、衢州市委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政校企共建博士工作站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给平台、给政策、给任务,以项目化方式运行。其中,学校以博士为中坚力量,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推动校企联姻;企业出项目出经费出基地,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018年7月,衢州学院在江山市清泉村建立由物联与智能信息处理专业博士胡敏领衔的博士工作站,是第一个设立在乡镇的博士工作站。工作站成立后,团队中的14名本科生开展了清泉村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村两委党员干部座谈、到村民家实地探访、考察电商产业链短板……短短一个多月,团队将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遍。
清泉村是下山脱贫村,茶叶、油茶、猕猴桃、小香薯等高山生态农产品种植是主要收入来源。为了推动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工作站了规划“智慧清泉”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监控、音频驱鸟、土壤指数监测等功能,为农场种植智能化提供了平台。工作站还帮助农户改善了营销策略,从走批发式的“论斤卖”路线转为走包装精致、服务到位的高端化路线。“村里现在建起了线上+线上多渠道直销平台,让种植户提高收入的同时促进了村民就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吴香华说。
“博士工作站的具体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五个一’,即由一位博士领衔,组建一支研发服务团队,带领培养一批学生,承担一个研发项目,服务一家企业(单位)。”衢州学院学科建设处处长吴锡标介绍,博士工作站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任务,在生产中学习,在研究中应用,着力构建融“科研、教学、践行”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资源充分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吴锡标表示,经过探索与实践,博士工作站实现了人才增强产业创新供给力的源头效应,构筑了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同时搭建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直通车”,构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
目前,衢州学院已建设博士工作站77家,遍布衢州所有县(市、区),服务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氟硅钴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纸、新能源、大数据物流、美丽乡村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