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新闻网》:http://news.qz828.com/system/2021/10/01/011551387.shtml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不好”“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古诗文”……9月25日,以“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为主题的第12期南孔大讲堂,在衢州学院求是报告厅举行。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从古诗文的艺术化理解出发,围绕什么是吟诵、吟诵的价值等内容,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现摘录讲座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讲座现场。
古诗文中的意象与声音
现在,古诗文在中小学的地位空前提高,但我们的学生却距离古诗文越来越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诗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等。
诗都是有言外之意的。先说诗的意象。意象是有意的象。古人作诗,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所有的用词,都来自经史子集的名篇名句。如果没有来历,就叫打油诗,不能进入诗集。古人用经史子集里面的词互相交流,这就是文人的行话。古诗文的大部分词,都由字面意思和经典意思组成。
比如,《静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床”和“月”就是个意象。这个意象来自《古诗十九首》最后一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古诗十九首》是名作,在古代每个文人都背过,所以,从那以后,床和月就是一个意象了,意思是游子思乡。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霜”也是意象。这个意象来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露珠变白了,是深秋的现象。这一天不是秋天,于是李白说:疑是地上霜。他为什么要用“霜”?因为“霜”就是秋天,秋天就是思乡。后一句的“明月”也是个意象,是团圆的意思。最后的“低头思故乡”,“故乡”也是个意象。游子才有故乡。
不懂意象,便读不懂唐诗,我们的学生也将永远是古诗文的“门外汉”。
第二,我们的学生不知声音不知美。西方的文学诗歌是用羽毛笔写出来的,而中国的古诗文是口头创作,是吟诵的,是声音的艺术。
古诗文是声音的艺术,那就跟演讲与口才很像,要考虑声音的高低长短。还是以《静夜思》为例,这首诗有6个ang韵母的字,分别是床、光、上、霜、望、乡。押韵的字在古代是要拖长的,拖的多长呢?拖的是前面的字的总和那么长。
什么叫韵?韵不是韵母,韵是韵腹、韵母和声调的组合。为什么韵要拖长?我们可以试着念一遍,当我们把“光”字拖长念,是不是更能体会到故乡的遥远、李白的孤独?
吟诵教学的发展现状
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古诗文?我们新中国的第一版语文课本,古诗文就是吟诵的。吟诵,是叶圣陶先生确定的概念,2009年被国家语委确认,2016年被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十三五工作规划,2018年作为经典诵读形式之一,正式列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并进入了统编语文教材和教参。
吟诵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它可以配伴奏,在舞台表演,可以有音乐剧,可以是活动和游戏。它也不只是用古琴古调,也可以用现代的钢琴、吉他等。
吟诵是怎么唱起来的呢?很简单,它根据读音来的,按照读音拖长去唱,唱出字的高低长短,也就是吟诵的读法。
现在吟诵教学发展得怎样?现在我们有10个吟诵实验区、800多所实验学校、1400多个实验班,十几年来开展吟诵教学的学校超过1万所,很多老师因为吟诵而成为特级教师和教研员。
吟诵是古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吟诵?吟诵就是个读法,比如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记录了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是怎么读书的。他说:“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因为他用的是“朗读”这个词,好多人以为老先生是现代的朗读,但实际上鲁迅的老师是在吟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出自《李克用致酒三垂岗赋》,但原文中没有“呢”字,这是鲁迅老师读到这里发了这样一个声音。其实它不读“呢”,它念“ng”,是前面“惊”字的韵尾,这个部分叫做韵。而且,鲁迅说老师读到这里总是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动作也能说明鲁迅的老师是在吟诵。
古代的读书方式有歌唱、诵念、吟咏、哦叹、哼呻、讽背等等。歌唱,是有旋律的,诵念是没有旋律的,吟咏要拖长,哦叹是加叹词,哼呻是吟给自己听,讽背是眼前没有书,书在背后的。
吟诵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基本到古人干脆把上学受教育就叫做吟诵,即“读书”。这个词到现在还在用,但为什么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老师都不重视读课文了?因为我们今天的读没有读法。古代的读是有读法的,它是个学习的方式。
吟诵虽各不一样却也共同
现在来说吟诵的读法。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吟诵是唱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有很多,这些民族的诗歌文章都是天然可唱的。我们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我们自古以来没有作曲家,农民张嘴就唱山歌,文人张嘴就吟诗。没有声调的语言像英语,没法唱,所以他们需要作曲家。我们初一有一篇课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见面,两个人喝酒的时候,白居易当场作了一首七律送给刘禹锡,刘禹锡也当场作七律,唱回给白居易,所以最后一句说“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梁山伯和祝英台十八相送,也是唱过来唱过去的。
需要解释的第二个问题,吟诵,它的旋律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连唱两遍也都不一样。但是,吟诵又有一样的东西。这就像我们全班100个人说同一句话,会有100个腔调,然而我们有共同的语法。吟诵也是这样的,它也有一样的东西,这东西叫做“读法”。读法就是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只有这样读意思才清楚。这些读法在古代是有符号的。
读书是个方法,学会了以后,书上的符号就可以撤掉了,古诗文线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他从小就学吟诵,不需要标点符号。
吟诵的法宝——音乐性
吟诵的价值,主要是给古诗文的学习找回了法宝,解决了难题。音乐、读法、诗教,这三个恰恰也是三个阶段:音乐是小学吟诵教学的主要的工具,读法是初中吟诵教学的主要的工具,诗教是高中和大学的吟诵教学的主要的工具。小学阶段主要用美丽的声音激发孩子的兴趣;初中就把重点放在读法和理解上;高中,那是立德树人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是古诗文鉴赏的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一套古诗文的鉴赏方法。
吟诵是记忆神器,首先是因为它有音乐性。古代文人都是吟诵的,他们背过多少古诗文?科举考试中,所有下考场的童生全要通背《十三经》。《十三经》正文64万字,注释500万字以上。而我们现在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一般背古诗文不超过5000字。有个四川的初中老师做了个课题,统计他们学校的学生能唱多少首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有多少字的歌词。统计的结果是平均8万字。现在初中生背过的古诗文不到3000字。8万字歌词的背诵量,老师一秒钟都没费功夫,3000字的古诗文费了好多年的功夫。
吟诵让古诗文从3000字变成8万字,要充分发挥吟诵的音乐上的这个魅力。吟诵的音乐性不只是唱歌,它还有内部结构、有读法。语文专家是不是都说老师要多读少讲,那怎么叫多读?就是吟诵,让我们的读变成感性的东西,然后和理性的讲解结合在一起。
汉字的读音是有意义的,汉诗的读法也是有意义的。知道了读法就知道了古诗文的言外之意,于是整个古诗文的大门就打开了。
人物简介:
徐健顺,2004年开始吟诵采录工作,研究总结中华吟诵的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倡导吟诵教学法和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培训了数万名教师,2010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吟诵学会,并发起举办了多届“中华吟诵周”等大型文化活动。著有《普通话吟诵教程》《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概论》等,并组织出版了《我爱吟诵》《诗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等教材和教学资源,为“中华吟诵的抢救与研究”和吟诵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