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掌上衢州》:从“宗主”到“宗族” 孔氏“南宗”之“宗”的含义及其演变

文字作者:图片作者:稿件来源:衢州学院发布时间:2021-07-14浏览量:242

《掌上衢州》:http://wap.qz96811.com/news.aspx?newsid=83437

因政治原因,孔子第47世嫡长孙孔端友及其部分族人南迁至衢州并定居于此,故衢州有了“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称。

衢州因“南孔”而知名,近年来,衢州市政府以此来打造城市品牌也取得了较显著成绩。同时,学界关于“南孔”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确定“孔氏南宗”的含义是展开“南孔”研究的前提,目前学界已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界定。孔氏南宗史研究专家徐寿昌先生主“狭义说”,认为“孔子南宗”是特指追随宋王朝而南迁的孔氏族人,因此“宗”首指“宗族”;衢州市文史专家崔铭先先生主“广义说”,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后来接受南宗府管理的其他族人;而衢州学院吴锡标教授则主“综合说”,认为必须把这两个维度综合起来看。

位于衢州市区新桥街的孔氏家庙  谢丹 摄

上述界定虽均把孔子后裔南迁之特点凸显出来了,有一定的道理,但仍可进一步探讨。孔氏“南宗”是与“北宗”相对而言的,然而这一相对与其他姓氏的“南北”相对又大不相同,即孔氏“南宗”“北宗”不仅具有一般社会的意义,更主要有特殊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尤其是后者。

政治上的“宗主”之分

从形成与确立的原因上说,孔氏“南宗”“北宗”之产生完全出于政治原因。

1127年,北宋灭亡。随后,赵构在商丘继位,改号建炎。赵构弃中原,先逃至扬州,后于绍兴元年(1132)迁都杭州。建炎二年(1128)年底,赵构欲举行登基后的首次祀天大典,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及其从父孔传由山东赴扬州陪祀。同年,孔端友率领部分族人及携带“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奉祠铜印”等珍宝随朝廷南渡(此即“扈跸南渡”)。绍兴四年(1134),因孔端友等“扈跸”有功,朝廷赐家于衢州。此为孔子嫡传后裔定居衢州之始。

以衢州为中心的孔氏后裔族群具有江南特色的宗族文化 王翀  摄

绍兴六年(1136),朝廷下诏以州学为家庙。家庙的建立,是“孔氏宗族”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孔氏南宗”成立的重要前提。

奉朝廷之命建造家庙,此举的表面意义是使族人祭祀孔子有了相对固定之所。但背后的意义更为关键:即一方面使朝廷及士人祭祀圣人有了固定之处;另一方面意味着孔子后裔正宗之南移。如此,既具有号召孔氏全族的作用,又具有揭示儒家文化重心的作用。不过,此时仍未有“南宗”之名。

绍兴十一年即金皇统二年(1142),金政权为了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册封仍居住在北方曲阜的孔拯为衍圣公。如此一来,孔子后裔中就有了两个由敌对政权所确立的“衍圣公”,于是便形成了南北两“宗”。所以,此“宗”首先不是指“宗族”而是指“宗主”,即指可承袭朝廷册封爵位的孔子世孙,“宗族”之含义自然是第二位的,从属于“宗主”的。

地方特色的宗族文化的产生

关于“宗族”的含义及其特征,南开大学教授常建华在《尔雅》《白虎通》等说法的基础上认为:宗族建立是在父系血缘关系上的,以祖先祭祀为纽带把族人聚集在一起,具有互助精神与共同体意识,并拥有相应规范的一种社会组织。

按此,祭祖、互助、遵守族规是“宗族”的基本特征,孔氏“南宗”“北宗”作为众多“宗族”中的一支,当然也有此特征,这本与地域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古人又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说,一旦后裔外迁成为“别宗”后,就与原先的“宗族”有了较大的区别。这便是今日南北之“宗”的主要含义之一,即指分别居住南方、北方的孔氏族群。


衢州孔庙内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 谢丹 摄

凡“宗族”一旦形成,为了维护共同体的稳定,又会制定族规或者把已有的族规对族人进行教育,进而演化为宗族伦理与宗族文化。“孔氏宗族”因是圣人的后裔,不仅得到了官方的认定,而且其影响的深度、广度远非他姓可相比拟。孔子后裔的族规、祭祀等都会受到朝廷及全国士人的尊崇。如正德元年,明武宗召赐《钦定孔氏家规》于孔氏“南宗”;又如明胡翰在《孔氏家庙记》云:“翰维孔子之道,如天之高……取其故实书之,以见诗书仁义之泽,罔有穷极。所以立生民之命,开太平之治者,帝王赖之,咸致尊礼,非他享祀可例……礼之所在,君子慎之,况其子若孙,人将曰‘此圣人后也’,将以圣人望之。”


“孔氏宗族”的文化意义本与地域无必然关系,即不会因为其族迁徙而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具有超时空的特点。但以衢州为中心的后裔族群具有与北方后裔不同的经历,由此形成了有所不同的带有江南特色的宗族文化。如“南宗”文化受到关注现实、强调经世致用的浙学的影响。随着“奉祀官”成为历史,“南宗”宗族文化政治上的神圣性也随之消失,从而转变为普通意义上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宗族文化。这亦是今日所说“南宗”的主要含义,即指既有“孔氏宗族”文化的共同性又具有浙学之地方特色的宗族文化。

综上所述,由于时代的变换,孔氏“南宗”之“宗”的主要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政治上的“宗主”义转为社会、文化上的“宗族”义。

“宗主”含义的演变与消亡

从地域上说,曲阜在北方,衢州在南方,把分居两地的孔子后裔族人称作“北宗”“南宗”好像也没错。其实不然。如以下的两个族群刚开始便不能称为“南宗”:一是远早于孔端友及其族人南迁并定居于绍兴、温州的后裔族群;二是在孔端友之后,不断由北南迁的后裔族群。后因宋廷册封的“衍圣公”定居衢州及孔子家庙的修建,之前或之后的南迁后裔均拥护“南宗府”并接受其管理,而且共同祭祖,由此他们才变成了“南宗”的成员。如果此时宋廷在北方仍有国土且也居住了孔子后裔,若他们归属“南宗府”管理,实也属于“南宗”成员。由此可知,是否跟随宋廷南迁及是否居住在南方,并非是“南宗”成立的根本要素。因此,孔氏“南宗”本义是指拥护及归属宋廷册封的“衍圣公”管理的孔子后裔族群。

据上所述,孔氏“南宗”“北宗”之形成是因为存在归属不同政权的“宗主”(“衍圣公”),一旦政权统一,此名与实也应消亡。

元统一政权后,“南宗”发生了某些变故,但200多年后,“南宗”之“宗”又恢复了上述含义。

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召南宗衍圣公孔洙令其载爵返曲阜奉祀孔庙。然其以庙、墓在衢,不忍弃之为由,让曲阜宗弟孔治承袭。此举改变了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传统,也使居住在江南的孔氏族群失去了爵位。因此,政治意义上的“南宗”便也消亡了,“南宗”之“宗主”的含义让位于“宗族”。

然而,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下旨让孔子第59世孙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承袭。这一旨意使得政治意义上的“南宗”又恢复了,且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改五经博士为奉祀官。1947年,孔子第75世孙孔祥楷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奉祀官,这是孔氏“南宗”最后一任奉祀官。1949年后,新中国实行新的文化政策,不再设立“奉祀官”,故政治意义上的“南宗”“北宗”皆成为了历史,但与之同时,新的含义却形成了,即其中官方确立的“宗主”含义消亡,转变成为以社会、文化意义并重的“宗族”之义。


审核: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