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https://wap.qz96811.com/news.aspx?newsid=88847
一所地方高校何以立身?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对地方高校的“灵魂叩问”。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地方高校的战略目标,也是回应“灵魂叩问”的最佳答案。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所地方高校真正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衢州学院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学校始终坚持“思政铸魂、文化浸润、知识强基、能力提升”四维协同,将“立心力行”校训精神全方位、深层次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同时,学校全面实施开放融合发展战略,加强面向行业、企业的深度开放,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融合、校地融合,完善产学研用创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思政铸魂 打造思政课“关键课程”
近日,在衢州学院4幢105教室张立平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30名学生分为6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就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统一这一内容展开热烈地讨论。
2015年起,衢州学院开展思政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学形式,还对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于是,大班成小班,讲台与课桌间的界限打破了,照本宣科成讨论互动,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思政教育的重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思辨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才是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张立平表示。而这也是衢州学院所有思政课教师的理念与追求。
衢州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走活“小班化、系统化、实践化”思政教学改革三步棋,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自主演讲、原著导读、人生规划融入等教学方法,将思政理论课打造成为人生哲理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思政理论课目前已成为学校各专业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不仅如此,学校还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开启“大思政”育人体系,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校院成立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力争“课程思政”课程全覆盖。在浙江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团队获“课程思政”微课专项赛一等奖。
同时,衢州学院还探索构建“四进三同”(四进即“进农村、进农户、进社区、进企业”;三同即“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将“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华岗故里”等红色资料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资源,“追爱忆衢——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记录帮扶”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及时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及时进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结合“8090”理论宣讲活动,引领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
文化浸润 传承弘扬“南孔文化”
自2018年7月18日,由衢州学院倡议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成立以来,连年举办“论语大会”,交换学生,暑期国学训练营……四所高校的交流很紧密。暑期,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来自黄山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武夷学院以及衢州学院的几十名同学齐聚一堂,一起研读《论语》,了解国学,品茶学棋,一起参加由衢州学院主办的论语大会。
衢州学院地处“南孔圣地”——衢州,学校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育德、以文传道,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校园特色文化,推动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衢州学院的校园里,随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南孔文化。路名路标等校园识别系统、楼廊文化、公寓文化、“墙”文化等都极富南孔文化特色,润物细无声地浸染师生的心灵。
除每年举办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论语大会”外,学校的“南孔文化节”全方位熏陶感染学生心灵,形成了学《论语》、悟《论语》、用《论语》的浓厚氛围。学校南孔剧社排演的《大宗南渡》,已是衢州市内享有一定美誉的南孔主题话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悟南孔历史及其文化精神。与市委宣传部联办“南孔大讲堂”,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做报告、开讲座,将传播南孔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引领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学校还成立了南孔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省社科规划等系列南孔研究课题,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在文献学界和儒学界引起良好反响。同时充分挖掘南孔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及其育人素材,及时将南孔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编撰出版融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于一体,图文并茂、特色鲜明的《孔氏南宗》普及读本,同时开设了《论语导读》等系列特色文化课程,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启迪人生。
每年9月28日,衢州学院都会选派新生代表赴南宗孔氏家庙参加祭孔大典,举行新生“入泮礼”,让新生从入学伊始就沐浴在南孔文化中。结合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教学,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孔庙参观、担任义务讲解员、寻访孔子后裔等活动,把南宗家庙打造成学生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南孔文化已成为学校的育人品牌和学术特色。
“闯关式教学”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去年底,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衢州学院的《化工原理》赫然在列。这门课看名字平平无奇,在校内却人气颇高。由这门课引发的“闯关式教学”风暴,也正在席卷整个校园。
何为“闯关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将教学与游戏的模式相结合,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会按照指示体系分为若干级,每级又分别有若干关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晦涩的专业基础课被细分成了一个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只有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这个模块的关卡后,才能向下一个“关卡”进发。
这是由衢州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负责人姚方教授首先提出的教学改革创意。“能不能采用游戏闯关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2013年的一个灵感,让姚方开启了“闯关式教学”的研究,在遵循游戏规律的基础上,她将游戏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激励性、强制性、难度升级等要素,都融入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汲取新灵感,为“闯关式教学”不断升级,和同事一起将这一理念与模式运用到了教学中。
“闯关”的学生越来越多,引入“闯关教学”的其他专业课程也越来越多。衢州学院还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发“闯关教学”的线上平台,可实现任务下达、闯关预约等功能,游戏化的界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平台上还有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将重点难点、习题解答以视频方式展现,有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典型工艺流程虚拟仿真化、设备结构解剖三维动漫化,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线上+线下、虚拟+真实”的平台和资源突破了时空界限,学生可根据需求自发使用教学资源,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
“‘闯关式教学’不仅大大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姚方说,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堂学时减少了,大部分基础知识点都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用闯关攻略教材、闯关学习平台进行自学。课堂可以用来讲解一些更高阶的知识,如解题思路、学习方法、延伸思考,以及用来给学生答疑。对学生来说,“闯关式教学”改变了他们学习的被动性。衢州学院教务处处长林峰介绍,以前,很多课都是“老师追着学生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采用“闯关式教学”后,为了“闯关”成功,更多的学生会去主动学习,是“学生追着老师学”。
目前,学校开设“闯关式”教学课程72门次,其代表性课程《化工原理》所授学生在近三年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化工原理》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闯关式教学”获浙江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创新专项奖。
能力提升 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
说起去年的考研经历,已经在北京化工大学开始自己研究生生涯的衢州学院2017级学生傅陈超依旧激动,他们寝室6人结伴考研,全部成功“上岸”(指考研成功)。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衢州学院共1634名本科毕业生,初试上线348人,上线率21.30%。这是继2019年该校考研上线人数取得新突破后,连续第二年实现考研上线率超过20%。其中,机械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连续两年超过40%。
能有这样的佳绩,与衢州学院施行“考研升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化导师团队制,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倪成员介绍,学院大一落实全员导师制,选配优秀教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学生通过“双选”,进入学科竞赛团队、教师科研团队或社会服务平台,让学生跟着导师准备竞赛、做研究、写论文;到了大三、大四,学院有考研指导中心、学习力工坊,为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帮助。
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成长套餐”,是衢州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抓手之一。为确保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学校创新构建“四融三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四新四融”产教融合育人体系认知性嵌入、“三连三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关系性嵌入的方式,将人才培养嵌入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企业、行业、政府等办学利益主体的深度参与。
衢州学院着力打造新技术应用“通识课程+校企共建课程+专业特色模块课程”新课程,开设大数据、云计算应用、3D打印技术等工程技术通识选修课程10余门,开展认证的工科专业均开设3门及以上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优秀教学案例库,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专业特色模块课程。构建“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互促、产教引领”的四融合路径创新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
针对本科院校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慢,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衢州学院上下连接,打通新技术研发到应用路径。上联高水平院所,促成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绿色金融研究院等一批行业企业研究院所落户学校,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基层治理学院”;下接企业发展需求,建成企业博士工作站77家,创建由博士教师+企业技术人员+8名以上学生构成的博士工作站团队,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氟硅钴新材料、新能源等区域新兴支柱产业,一对一精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同时,学校组织开展校企“双走进、双服务、双促进”(三双专项活动),组织师生服务企业3500余人次,深入了解企业新技术需求及新技术与产业升级契合度,寻找、总结创新创业的“机会点”和规律,以“导师+项目+团队”的形式,打造“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有效促进了校内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衢州学院还主动把省边际劣势转化为省边际优势,牵头福建的武夷学院、江西的上饶师范学院、安徽的黄山学院成立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浙闽赣皖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针对“四地”产业发展需求,举办“四省边际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拍卖会”“四校四地产教融合论坛”等活动,促进了“四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学校通过做实“四维协同·开放融合:构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在2020年全省高校分类考核中,位列17所学士学位授予高校(公办本科)第3名,2016~2020年学科竞赛排名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38名,2021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22.5%,毕业生就业率年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019年10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来校视察时,对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