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衢州日报》以《四秩铸荣光 不惑再扬帆 衢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为题,专版报道我校40年办学成绩。
报道全文如下:
柯山苍苍,瀫水泱泱,儒风拂动菱湖光;日出东方,有礼之乡,信安湖畔育芬芳。
在2025年金秋,衢州学院迎来了建校40周年。40年前,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在烂柯山下原浙江化工学院旧址应运而生,成为衢州本地第一所高专学校,由此开启浙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全新篇章。四十载春秋更迭,这所扎根于南孔圣地的学府,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地方共生共荣,如今已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了一部应用型大学的奋进诗篇。
扎根三衢 追赶跨越谱新篇
衢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1993年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师范教育源于衢州师范学校和衢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师范大学衢州进修部)。学校初期由衢化公司创办,旨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0年3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衢州学院,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历史性跨越。此后,学校步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获批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入选教育部7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之一,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材料与化工、机械、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由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新跨越。
四十年初心不改,四十年砥砺奋进。衢州学院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朝着办好衢州人“家门口的大学”目标倍道而行,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四十年来,学校办学层次实现“新跨越”。从建校之初仅有的4个专科专业,发展为涉及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33个本科专业,再到获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完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跳;从最初百余人的小规模办学,成长为在校生突破万人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的高等学府。
四十年来,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新蝶变”。从初创时期的简陋校舍,发展为如今校园占地86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9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7万余册,训研创大楼、网球运动中心、学生宿舍等全新启用的现代化校园。
四十年来,学校育人质量实现“新提升”。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11项,学科竞赛在全国67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26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高位,成为地方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四十年来,学校科研创新实现“新突破”。拥有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17个,全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省部级科创平台11个,获省部级科研奖9项,年均服务企事业单位400家以上,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服务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彰显。2025年,学校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367位,近五年提升了100余位次。
培根铸魂 立心力行育英才
在校园的中轴线上,矗立着由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亲笔题写的“立心力行”校训石。立心是“穷理以致其知”,承载着“为天地立心”的宏阔襟怀,寄望学子胸怀理想,勇担时代之任。力行是“反躬以格其物”,勉励学子脚踏实地,勇于实践。
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牢正确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建设固本强基。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创造性转化南孔文化为育人资源,构建了“以学术为支撑、以环境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实践为路径”的育人体系,打造了“崇仁尚礼”大思政品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长远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图谱,组建的六大学科专业集群较好匹配衢州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近年动态增设了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拥有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12个,省级一流学科5个、优势特色专业6个,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7个。学校将产业最新技术、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了30门新技术应用通识课程、165门科产教融合课程、31门“非遗驻校·三育融通”体美劳特色课程,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6门。
为打通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最后一公里”,校企共建8个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发课程近40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70余个,并创新“品格锤炼、知识修炼、双创磨炼、能力锻炼”的“四炼”联动育人模式,构建“训研赛创”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学生真学实炼,以立心力行校训精神培育重实践、会应用、知行合一的适需人才。
秉持“开放融合”理念,学校发起成立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联盟成员达132家;携手省域边际高校及企业,成立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与浙大衢州“两院”等大院名所合办科教融合班,构建起“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资源共享”生态圈。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育人的关键。学校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博士学位教师数由升本之初的6人跃升至345人、增长56倍,国家级人才14人次,省级80人次。“博士入企”与“专家进校”双向通道愈加畅通,“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超69%。通过精准引智与校地联动,打造出了一支既深耕讲台又扎根产业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国际化办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17个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入选省“丝路学院”1个,招收来自13个国家的国际留学生,实现学历留学生培养从无到有、规模稳步增长。持续打造“汉语桥”、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等品牌项目,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助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服务发展 校城共生赋新能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衢州学院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特色求跃升,聚焦产业升级、山区共富、文化传承等关键领域,全面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推动人才与智力资源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博士创新团深入企业一线,破解技术难题:在浙江环宇轴承有限公司,材料加工技术博士创新团攻克精密加工划痕难题,为企业大幅降低成本;在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氟硅高性能材料博士创新团攻关有机硅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助力绿色生产;在江山多家企业,智能化输配电装备博士创新团提供从发电到配电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自2017年建立首个博士工作站以来,学校持续升级服务模式,从面向企业“建站”到面向产业“建团”,再向区域“建体”拓展。截至目前,135家博士创新站累计征集企业技术难题1000余个,达成合作项目300多项,助力企业开发新产品、申报专利200余项,相关经验被中国科协在全国推广。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能级,学校与浙大衢州“两院”等平台实施“借梯登高”计划,做强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省际合作发展研究院等平台。2025年牵头建设“全省空气动力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打通基础研究至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助推衢州空气动力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
学校与龙游共建“浙江未来乡村学院”,组织教师携科技项目下沉田间,提升富硒黄泥笋品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师生服务队开发全龄段教育课程,送科技艺术、健康管理进乡村。相关校地共富模式入选全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围绕衢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学校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强化留衢就业引导。2025届毕业生留衢人数达653人,较2021年增长近80%。同时,学校年均引育博士50人以上,2024年首次引进B类、C类高层次人才,并设立“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地方产业注入智力动能。
在文化传承领域,学校深化南孔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衢州)围棋学院建设,推动南孔文化基因解码与创新转化。主编的《衢州文献集成》《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分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南孔文化传承发展系列研究”获批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为衢州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桥头堡”提供学术支撑。
通过构建覆盖全域的“服务网”,衢州学院正以扎实的行动诠释“地方性”大学的使命担当,持续为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衢州学院因地方所需而创,伴改革发展而兴。四十年来,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未动摇,立心力行的校训精神始终传承,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愈发坚定,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历久弥新。
站在建校四十周年历史节点,衢州学院将坚守“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不动摇,凸显“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办学特色,把握“强本增硕、创大升博、兴校荣城”主题主线,坚持“融入衢州、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牢记使命、矢志奋斗,向下一段蓄势扬帆!